醫療常識★醫病關係的重新檢討!42歲的她罹患第一期乳癌,因不想失去乳房而義無反顧,一年半後走了...她信中寫道:「我碰到了一位值得信任的醫生」

醫病關係的重新檢討!42歲的她罹患第一期乳癌,因不想失去乳房而義無反顧,一年半後走了...她信中寫道:「我碰到了一位值得信任的醫生」

彙整整理/luckysadness、摘自/《輕鬆自在走好最後一哩路》(川嶋 朗著/新自然主義)、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醫病關係的重新檢討!42歲的她罹患第一期乳癌,因不想失去乳房而義無反顧,一年半後走了...她信中寫道:「我碰到了一位值得信任的醫生」

我曾經遇過一位病人,明知道自己想要的治療是條不歸路,最後還是選擇她所愛的,並且堅持到底。病人是一位四十二歲的女性空服員,她讓我重新反思面對病人的態度。

 

不想失去乳房而義無反顧

醫病關係的重新檢討!42歲的她罹患第一期乳癌,因不想失去乳房而義無反顧,一年半後走了...她信中寫道:「我碰到了一位值得信任的醫生」

她來到我的診所時,已經知道罹患第一期乳癌,因為非常不願意接受手術治療,所以來我這裡尋求補充與另類療法的幫助。說到第一期乳癌的患者,只要接受手術治療,幾乎都可以根治痊癒。既然有治癒的方法,她為什麼不肯接受呢?

日本前五大乳癌名醫,剛好我都認識,於是便請病人去詢問專家的意見。她逐一看過這五位醫師的門診,當然,大家給她的答案都一樣。「做乳房局部切除手術是最好的治療方式。」每位醫師都斬釘截鐵地說。

然而,病人說什麼也不願意動手術,因為她認為這不是生死而是美醜的問題。「如果不處理的話,腫瘤會越長越大,到時候乳房變形、皮膚紅腫,也是會變醜。」即使向她做了分析說明,病人仍然堅持不動手術:「因為生病,自然變醜是莫可奈何的事,但因為開刀必須變醜,說什麼也無法忍受。」病人為了不想失去乳房而義無反顧。

 

病人的真心話手札

醫病關係的重新檢討!42歲的她罹患第一期乳癌,因不想失去乳房而義無反顧,一年半後走了...她信中寫道:「我碰到了一位值得信任的醫生」

身為一個醫生,不,即便不是醫師,一般人的想法也是救命重於一切。然而,這位病人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之後她每次回診,我都會詢問:「考慮好動手術了嗎?」她也始終如一,不曾回心轉意過。一直到最後,病人都沒有接受手術治療。一年半以後,癌細胞轉移到肺部,已經無法開刀(或許如其所願吧)。病人沒多久就去世了,一對乳房仍維持得很漂亮。

身為她的醫生,卻無法說服她接受治療,只能眼睜睜看著原本可以救得活的人死去,心中備感煎熬。過了一陣子,病人的男友帶著她的手札來找我。我讀著手札,不禁紅了雙眼。她把遇見我之後所發生的事,一字一句、有條不紊地記錄在裡頭。

有一段寫道:「終於讓我碰到了一位值得信任的醫師,一位讓我首次打開心房、可以毫無顧忌地跟他無所不談、無話不說的醫師。」札記的最後一行,她用顫抖的筆跡寫下了總結:「回顧我的一生,無怨無悔,只有幸福。」後來,我收到了病人母親寄來的信。原本以為是封指責失職的信,打開來後,信上寫著:「我的女兒走得非常幸福。謝謝您,醫生。」

 

真正為病人的幸福著想

醫病關係的重新檢討!42歲的她罹患第一期乳癌,因不想失去乳房而義無反顧,一年半後走了...她信中寫道:「我碰到了一位值得信任的醫生」

我一直因為無法挽救她的生命而感到愧疚、自責,看完了病人母親的來信後,不由得慶幸自己當初能夠體會她的心情、尊重她的選擇,沒有硬逼她去接受手術。當然,這絕不是身為醫者的初衷,但不可否認的,這才是正視病人的需求,真正為病人的幸福著想的醫療。

「螻蟻尚且偷生」是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偏偏女病人不是這麼想,而她之所以感到幸福,正是因為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到人生的盡頭。我們的醫療偶爾會因為醫者本身的價值觀,出現強加於人的現象。要知道一味地要求病人接受所謂好的醫療,很可能抹煞了病人真正的心願,而且這也不是尊重病人的做法。

的確,像這位病人年紀輕輕就選擇死亡的案例,殊屬少見,也算極端。從別的角度來看,或許與自殺無異。不過,她的選擇又與捱不過生病的心理、艱辛的人生,全盤否定自己,最後以自殺了結生命的選擇全然不同。價值觀人人不同,價值觀何其多樣。忠於個人的價值觀,自己選擇如何生、如何死,也算是理想的人生總結,不是嗎?女病人的確感受到活著的喜悅,對自己的人生充滿感激,最後選擇了令她覺得滿足的死。

 

實踐理想的醫療

醫病關係的重新檢討!42歲的她罹患第一期乳癌,因不想失去乳房而義無反顧,一年半後走了...她信中寫道:「我碰到了一位值得信任的醫生」

這個案例讓我再一次體認:整合醫療必須是讓病人幸福的醫療,即使有違醫生的本意,也必須對病人的希望給予最大限度的尊重。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為了實踐整合醫療的概念,醫病之間必須做詳盡的交談,醫生對於病人的年齡、性別、性格、人生歷程,乃至於病人在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要怎麼過等等,都要詳加掌握。在整合醫療中,醫生不是治療的建議者,只是治療選項的提示者。醫生應該和病人就各種選項做討論,由病人從中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

為了病人、為了使醫療再上一層樓,我們做醫生的會將平時在治療上碰到的病例收集起來。病例收集是為了提供給下一位病人更好的醫療,結果就是帶給病人猶如量身訂製的衣服那樣舒適、得當的治療,一步步實現「個人化的醫學」。「為了病人,我還要繼續實踐理想的醫療。」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死亡安排,都由自己決定。我從上述那位女病人的身上感受到她堅守此一信念的無比毅力。

 

【延伸閱讀】

胸部有硬塊,就是乳癌嗎?

勤練5功,癌症不上身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退休好幸福》&《退休好幸福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照/亞大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有老菸槍,先受害的可能是不抽菸的人!一名50歲的家庭主婦就被迫每天吸二手菸,因為老公、兒子全都是老菸槍,躲也躲不掉,日前持續出現咳嗽症狀長達2周之久,覺得不對勁就醫,經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意外發現左下肺葉有一處約0.8公分的毛玻璃結節,切片確...

閱讀詳情 »

牙周病是很常見的口腔問題,柏登牙醫院長黃斌洋醫師表示,若長期忽視牙周病問題,除了可能導致牙齒脫落的問題外,亦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蜂窩性組織炎等嚴重後果,提醒民眾若牙齦長期發炎、腫痛、流膿、流血等症狀時,應積極就診檢查並接受治療為佳。  牙周病主要是因為長期口腔清潔不當,導致牙菌斑持續堆積而使牙齦、牙...

閱讀詳情 »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臉黃人消風」不是好預兆!一名90歲老翁,平時三餐飲食正常,還有運動習慣,完全沒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沒想到今年過完年後,家人們都覺得他明顯變瘦且眼白與皮膚發黃、還有全身發癢的狀況,自己也感覺較往常容易腹瀉,就醫檢查發現竟是胰臟頭部腫...

閱讀詳情 »

慮病症:似病非病的病 模仿才是原創。人類學家克里佛.葛茲(CliffordGeertz,1926-2006)(1986,380) 慮病症是指沒生病卻擔心有病,在當代精神醫學歸類為一種慢性症狀;病人老是害怕自己生病了(恐病症nosophobia),儘管醫學證據證明是相反的狀況:沒生病。也就是說,病人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