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銀髮族看不見的健康危「肌」

銀髮族看不見的健康危「肌」 【記者 王一軒/竹市 報導】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老年症候群已成為重要議題,其中肌少症為其表現之一,因身體老化導致供給體力的骨骼肌質量流失、肌力下降,且伴隨行動力變差時,就會形成所謂的「肌少症」,除影響日常生活外,手腳無力、行動越漸困難,嚴重恐導致失能。

老翁雙腳常無力 原來有危「肌」
新竹一名77歲的陳伯伯,平常因三高疾病固定回診追蹤並控制良好,但近半年發現爬樓梯到二樓有些吃力,甚至快要跌倒,從椅子起身也有點費力,經過醫生問診後得知,伯伯擔心血糖問題因此飲食清淡,鮮少攝取蛋白質,也因疫情活動量大幅減少,擔心陳伯伯肌力變弱,因此在門診實施握力檢測,檢測結果陳伯伯的肌肉強度只有25公斤,即有可能罹患肌少症。
(肌少症的評斷標準為男生的握力<28Kg,女生的握力<18Kg。)

長輩出現3症狀 小心肌少症危機,
新竹馬偕家醫科陳信豪醫師表示,根據研究報告80歲長者相較於40歲成人,肌肉流失可高達33%;原因除了年紀老化外,活動力下降(如不愛運動)、營養不良(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及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或骨質疏鬆)等均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若家中長者若開始有以下三大明顯症狀:握力下降、行走遲緩、起身或爬樓梯困難,甚至快要跌倒,均可能是罹患肌少症的早期症狀,應及時尋求醫師協助,進行諮詢和診斷。

預防肌少症 運動、營養不能少
如何預防肌少症?陳信豪醫師強調,目前肌少症沒有藥物治療,營養及運動是肌少症的最佳解藥!高齡者建議每餐均衡攝取約手掌大雞胸肉的蛋白質,魚、豆類、蛋或牛奶均可,若準備食物不便,亦可直接攝取市面上含優質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並具有醫學實證之均衡營養補充品;此外,規律運動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負重運動,如深蹲及舉啞鈴,以及平衡運動如太極拳等,可避免跌倒、維持身體活動力及減緩肌肉流失。

陳信豪呼籲,老年人常有三高問題,需降低澱粉及醣類攝取,但優質蛋白質不能減少,而且要分散在三餐食用才能有效吸收,另外閒暇之餘,多加強下肢訓練,在家深蹲、爬山健走或參加社區健康活動,都是很好的訓練方式,讓生理代謝維持良好運作,方能享受最佳生活品質,達到健康延壽。
圖:銀髮族多加強下肢訓練,在家深蹲、啞鈴、爬山健走都是很好的「肌力」訓練方式。 銀髮族看不見的健康危「肌」


【更多新聞】

  • 共享優惠及購車禮 機車駕訓北市補助再加碼
  • 後疫時代微放風 福華三館任選兩館第二晚免費
  • 各血型急缺僅存3天 南部血庫大缺血!
  • 相關推薦

    所謂慢性疲勞症候群(CFS),是現代高壓生活方式下的1種以長期極度疲勞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症候群,症狀可能包括頭暈、頭痛、失眠、健忘、肌肉關節痛等症狀。慢性疲勞症候群最大的徵狀是持續的、無法解釋的疲勞,時間可能持續長達6個月或是更久,患者可能有喉嚨痛、頭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 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的...

    閱讀詳情 »

    29歲陳先生罹患無精症,又被篩檢出睪丸癌,雙重打擊下原本已對做人不抱希望,但在切除睪丸時,醫師竟從殘留的少量正常組織中發現正常精子,進一步進行「卵細胞質內單一精蟲顯微注射」後,妻子順利受孕,目前已懷孕5個月。 臺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主任黃志賢指出,男性的精液內如果沒有精子,就屬於無精症。但並不代表體...

    閱讀詳情 »

    可別以為只有中老年人才會罹患心肌梗塞,醫師警告,國內心肌梗塞已有年輕化的趨勢,體重過重、膽固醇偏高、糖尿病等患者,或有家族史的民眾,都是心肌梗塞高風險族群,務必做好體重管理、規律用藥。 台中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美綾指出,冬天是心肌梗塞好發季節,不過今年屬於暖冬,卻有多名年輕人因胸痛而就診,光...

    閱讀詳情 »

    老人家記性變差,丟三落四是常有的事,如果遺失了貴重物品,常常令人欲哭無淚。雲林縣1名老婦人因一時大意將活動式假牙當成垃圾丟進垃圾車,事後發現急忙打電話向清潔隊求救,經由清潔隊員和司機親自翻找4噸重的垃圾,才終於找回婦人的假牙,虛驚一場。 活動式假牙動輒數萬到十幾萬元,若不慎遺失,重製假牙的費用等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