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憋尿不只傷腎也傷心 專家解析心腎症候群5大類型

長期憋尿不只傷腎也傷心 專家解析心腎症候群5大類型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生活忙碌憋尿成習慣,長久下來不只影響泌尿系統,連帶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可能會升高。聯安診所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醫師解釋,憋尿會使膀胱脹大,讓細菌有機可趁,從尿道逆行往上跑到膀胱、輸尿管,再到腎臟造成腎盂腎炎,若嚴重感染恐出現腎功能衰竭,最後也會影響到心臟,把握4大護腎準則同時兼顧腎臟及心臟健康。


憋尿易引發感染 若腎臟功能損傷恐讓心臟受影響


良好的排尿習慣是預防泌尿道感染的基礎,長期憋尿容易讓細菌滯留在尿道、膀胱而引發感染甚至讓腎臟發炎,一旦腎臟功能損傷恐怕連帶心臟也容易跟著出問題!


為何腎臟會對心臟造成影響?施奕仲醫師也進一步解釋,腎臟是負責排尿液的器官,是身體重要的排毒機制,當腎臟功能出現異常尿液無法順利排出體外,可能出現積水現象,心臟便需要更大力的工作來進行身體運作,這是可能間接導致心臟功能受損的主因之一。


此外,在腎臟透過排尿的過程中,會輔助身體調節「電解質」,排掉過多鈉離子、鉀離子,所以當無法順利排尿調節時,就可能會引發急性心律不整,甚至有猝死風險。


腎臟與心臟關聯密切 心腎症候群分這5類型


《美國腎臟病學雜誌》研究分析發現,有心臟衰竭、冠心病、中風等病史者,未來發生腎臟衰竭的機率比沒有心臟病史的人多出10倍。另外,根據美國Acute Decompensated Heart Failure National Registry統計也發現,在急性心衰竭住院的病人中約30%病人合併有慢性腎病變,顯示心臟與腎臟兩個器官關聯十分密切像是共生關係。


若腎臟出問題會導致心血管風險倍增,反之當心臟出問題,腎衰竭風險也會增加,臨床上被稱作為「心腎症候群」,施奕仲醫師坦言,最不樂見就是兩者疾病進入惡性循環,無法判斷誰是因、誰是果,最終走向心臟衰竭、腎臟衰竭的路。


正因為心臟及腎臟疾病在臨床上兩者間有著緊密的關係,施奕仲醫師分享心腎症候群可根據急性或慢性功能產生變化,引發的器官損傷,簡易分成以下5種類型:


【第1型】急性心腎症候群:急性心臟功能惡化導致腎功能損傷,例如:心臟衰竭急性惡化而住院的病人發生急性腎損傷或腎衰竭。


【第2型】慢性心腎症候群:慢性心臟功能異常導致腎功能損傷,例如:慢性心臟衰竭導致慢性腎功能惡化。


【第3型】急性腎心症候群:急性的腎功能惡化導致心臟功能損傷,例如:腎絲球腎炎、急性腎損傷都有可能引發。


【第4型】慢性腎心症候群:慢性的腎功能惡化導致心臟功能損傷,許多洗腎患者有較高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發生風險。


【第5型】續發性心腎症候群:是由共病引起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2個器官同時一起受到影響導致心臟或腎臟功能損傷。


施奕仲醫師提醒,不管是有慢性腎臟疾病、三高者,還是有在吃中西藥、平時水喝較少的族群等,都應該定期進行腎功能、心血管相關檢查,包含驗尿、抽血、腹部超音波,像是腎臟功能檢驗中的「微量白蛋白尿」就是很好的預測指標,代表全身血管內皮細胞異常和動脈粥狀硬化的傾向,及早期觀察腎臟受損狀況。


4大護腎準則避免腎臟功能損傷 再忙還是要記得解尿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20歲以上成人,每10人就有1人患有慢性腎臟病。想要預防腎臟功能損傷、避免心腎症候群找上身,施奕仲醫師分享4大護腎準則:


1.不亂吃藥:不論中、西藥,只要是藥都需考慮吃下去會不會增加腎臟負擔,且避免購買來源不明的藥物,切勿把止痛藥照三餐吞,亂吃藥曾經是國人洗腎的一大主因。


2.遠離有毒物質:留意飲食、飲水是否有重金屬、毒化合物等污染,像是農藥、水中的鉛,還有重金屬砷。


3.避免腎結石:腎結石過大會堵住輸尿管,引發腎盂擴大,且易引發尿道發炎或更嚴重的腎功能衰竭,尤其當水分攝取不足導致尿量不夠,更難稀釋會造成結石的物質。


4.多喝水:正常人白開水1天至少1.5公升,有特殊需求的運動員、減肥、尿酸高族群應該喝到2公升,水是不包含茶、果汁、湯等,建議喝水要分次喝,不要等到很渴才狂灌。


施奕仲醫師呼籲,無論再怎麼忙,也要記得解尿、定期檢查腎功能,並藉由日常生活飲食習慣中預防慢性腎臟病發生,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


更多NOW健康報導
▸血管阻塞7成以上須考慮侵入性治療 血管支架知多少?
▸抗月經貧窮!北市教育局聯手超商 補助200元生理用品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二月二十六日是元宵節,也表示農曆新年來到尾聲,按照民間習俗,要在這天吃「元宵」,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花蓮慈濟醫院營養科分享客家湯圓「低糖牛汶水」,運用零熱量的代糖來減少黑糖比例,再搭配堅果類,讓元宵佳節也能吃得輕鬆無負擔。低糖湯圓DIY 減少60%黑糖將糯米粉與冷水拌勻...

閱讀詳情 »

調整「自律神經」舒暢全身的運動 在感覺「很舒服」的狀態下活動身體,有助於調整自律神經,消除壓力。 別再做那種會讓人虛脫、全身發抖的運動了。 「很舒服」的感覺會因人而異,所以做運動並沒有標準次數可言。 測你的感情現況!   晃動手臂擴展胸部 擺動手臂,轉動肩膀,同時將胸部打開。 胸部打開後,...

閱讀詳情 »

肩膀痠痛持續惡化,被稱為國民病的肩膀痠痛,有解決的方法嗎?肩膀痠痛 肌肉太緊繃、血液循環不佳日本骨科、運動醫生伊藤實佐子表示,肩膀痠痛是脖子和上背部肌肉痠痛的總稱,肌肉太緊繃,血液循環不佳,導致肩膀感覺到不舒服的症狀。主要原因是姿勢不佳或身體的使用習慣太差,冷氣開太強、壓力過大都是導致肌肉緊繃血液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4)日表示,自3月1日起恢復低/中低風險國家/地區的可入境人士來臺從事短期商務者申請縮短居家檢疫,但申請者仍須符合「短期商務人士入境申請縮短居家檢疫作業規範」之各項申請條件短期商務人士 可申請縮短居家檢疫條件包含:(一)為指揮中心宣布可入境之人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