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 代謝症候群風險增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79歲高齡婦女,長年患有幻覺和被害妄想症,30歲開始服用抗精神病藥物,5年前改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不料,日前,突然右手不明原因抖動、步態不穩,家人懷疑是腦中風,就醫檢查發現,竟是血糖血脂異常惹禍。

收治病患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蔡孟釗指出,該患者經電腦斷層檢查未有出血,排除腦中風造成的手抖、步態不穩,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患者的血糖血脂異常,才引起不自主運動,以降血糖藥物治療後,狀況已完全改善。

蔡孟釗指出,精神疾病患者為代謝症候群危險族群之一,可能原因包括患有思覺失調症及雙極情感疾患,通常都有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酗酒及少運動等,加上長期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也會增加發生代謝異常的風險,包括血糖血脂代謝異常及心血管疾病。

蔡孟釗進一步說明,如重度憂鬱症、焦慮症患者,以及其他精神官能症患者,因本身情緒障礙問題,包括恐慌、失眠、物質濫用等問題,容易影響其生活習慣,如減少外出,或藉由高熱量、高糖分的飲食宣洩情緒,以及身心壓力過大,而影響代謝等,都是促成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因子。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4595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量血壓的動作看似簡單,且過程前後不用一分鐘,就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但您知道如何正確量血壓嗎?醫師表示,量血壓要注意時間、姿勢、地點,只要操作不確實,就可能影響量測的數值,建議早上起床後、晚餐後至就寢前,呈坐姿、將手舉高與心臟平行,並在安靜的環境下測量。台灣腦中風學會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照顧失智症者必須勞心勞力,根據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調查發現,失智症的照顧者以女性為主,平均每天照護時間長達13.55小時,連續睡眠時間甚至不到4小時,導致其中2成的照顧者,不到2年就罹患憂鬱症,8成7則同時患有慢性精神耗弱。40歲的吳小姐就是其中一例,她長期照顧2位罹患失...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名70歲男性,六個月前突然意識不清,且右側肢體無力伴隨口齒不清等症狀,緊急就醫後,醫師確診為急性腦中風,經住院且復健治療後,患者已逐漸恢復活動;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輝宇指出,主要是透過後期復健治療的協助下,患者逐漸能進行動態的重心轉移訓練,甚至未來可望能達到...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台中市一名38歲的女病患,起床時發現左邊臉部的肌肉無法自由控制,照鏡子發現嘴歪、臉斜、左眼無法閉合,至鄰近醫院就醫檢查確診為顏面神經麻痺,進行復健電療,但症狀未見改善。之後至童綜合醫院中醫科看診,結果發現患者的骨架不正,導致頸部及頭部血液循環不佳,造成臉部麻痺,醫師以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