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腹瀉腹痛 恐患克隆氏症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23歲的劉同學本應是個大三學生,但現在她處於休學狀態,因為兩年前反覆出現腹痛、腹瀉、發燒,並在右下腹發現腫塊,經歷多次轉診,耗費近半年,才確診為克隆氏症患者,每天拉肚子4-5次的壓力,讓她不得不辦理休學回家靜養。

劉同學兩年前因腹痛及腫塊等症狀,一度以為自己罹患癌症而到處求診,長達半年的檢查期間,曾聽信偏方不敢正常進食,每天只以稀飯果腹,體重55公斤的她,一年內瘦到只剩下33公斤,導致病情加劇,最後被119送進急診。

像劉同學這樣的克隆氏症患者,全台不到1千人,發生率只有10萬分之2,好發於年輕族群,主要以15到30歲居多,台灣患者則是男多於女;典型症狀包含腹痛、腹瀉、血便、發燒、食慾下降導致體重迅速減輕;由於症狀與腸躁症等其他腸胃道疾病類似,高達8成以上患者會被誤診,確診時間拉長,也影響治療時機。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周仁偉指出,一般腸炎只影響特定部位,但克隆氏症的發炎卻是「跳躍式」,可能同時影響大腸、小腸與直腸;最後腸子會一寸一寸潰爛,即使反覆開刀切斷病灶,腸子愈切愈短,則形成短腸症。事實上,克隆氏症雖然是腸道疾病,但初期可能只是口部鵝口瘡,很難讓人聯想到自己是克隆氏症患者。周仁偉提醒,克隆氏症與一般腸道疾病不同之處在於,70%的患者會有腸道黏膜穿透,10%患者會有腸道狹窄等問題。

周仁偉表示,雖然克隆氏症發生原因不明,且無法完全根治,但仍可透過類固醇、抗生素與生物製劑,改善病患生活品質。這類疾病患者應改採低渣飲食,避免奶製品,多吃少纖維的食物,減少對發炎腸道的刺激;他提醒,民眾如果有長期腹瀉、血便、貧血、體重減輕的症狀,病況時好時壞,就應尋求腸胃科醫師診治。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9471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本土、死亡案例雖然持續「加零」,境外移入的突破性感染案例仍不容忽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6)日表示,國內無新增本土病例與死亡病例,新增2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 外界期盼全面居家檢疫 羅一鈞提2條件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2位個案皆屬突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56歲的何先生抽菸喝酒數十年了,因左側頸部有腫塊而到醫院就診。經醫師問診發現,病人左側頸部上段有一個約兩公分的無壓痛腫塊,且隨時間變大,同時咽喉處有些許異物感。然而經局部檢查與鼻咽內視鏡檢查,都沒有發現明顯黏膜表面的腫塊,進一步安排頭頸部超音波配合細針抽吸檢查後,才發現...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賴以玲/台北報導】依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和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民國107年有2,778人罹患食道癌及民國109年有1,954人死於食道癌。其中罹癌者9成以上為男性,好發於50至70歲,為男性中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第6位、癌症死因排名第5位。 氣溫下降之際人們都喜歡喝熱飲暖暖身,世界衛生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過去都認為使用標靶藥物一直使用到病人產生抗藥性,乃至疾病惡化是難以避免的,也因為如此,這些病人終究還是要走到面對癌症死亡這條路。但羅東博愛醫院肺癌團隊不放棄病人,想讓病人增加生命與生活品質的心不允許。因此,在羅東博愛肺癌團隊林偉群主任帶領的研究中發現,其實有些病人是可以...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