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長期腹痛、食慾差以為胃潰瘍⋯醫檢查竟已「胃癌晚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長期腹痛 食慾差以為胃潰瘍⋯醫檢查竟已「胃癌晚期」

57歲許先生常感腹部悶痛與不適,肚子餓會痛、吃飽也痛,在每次服用胃藥後疼痛稍有舒緩因而不以為意,直到1年多前腹痛難耐,才驚覺不對勁,進一步就醫檢查後竟被診斷為晚期胃癌。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陳立宗表示,胃癌排名為台灣癌症10大死因中第6名,初期症狀難以辨別,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且轉移性胃癌存活期中位數約僅1年,因此要如何延長患者存活期為首要治療目標。

亞洲胃癌3大致病因素
1. 老化:研究指出,中老年人罹患胃癌發生率增加。

2.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國際癌症研究組織(WHO)已將幽門螺旋桿菌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若感染恐發展成胃炎,持續惡化就會引發胃癌前兆。
3. 飲食習慣不良:常常吃燒烤或醃漬物,或是新鮮蔬果攝取不足、缺乏維生素C的人,胃癌發生機率較高。

由於胃癌症狀多為非特定性,類似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等腸胃疾病,除非能儘早進行內視鏡檢查,早期發現十分困難,約有4成胃癌患者確診時癌細胞多已屬無法切除之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胃癌。陳立宗指出,過往晚期胃癌仍以化學治療為唯一選擇,雖已有標靶藥物,但只適用於HER2陽性患者,其餘超過9成HER2陰性患者則不適用。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突破存活期困境
但隨著癌症治療有眾多突破性的研究,陳立宗說明:「日前已正式核准免疫療法用於HER2陰性晚期胃癌治療,此治療選擇可突破存活期不到1年的困境。」相較於過去傳統治療方式多為直接攻擊癌細胞,免疫療法是經由喚醒自身免疫系統加以攻擊或消滅癌細胞,正被廣泛使用在許多癌症治療。

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免疫治療中心主任陳明晃補充:「免疫藥物除了可在第三線接力使用外,亦能在第一線與傳統化療藥物合併使用,有望使更多患者受惠。經最新臨床研究證實,有6成患者選擇免疫藥物後腫瘤明顯縮小,且中位存活期達約14個月。」除了可讓患者有較良好的長期疾病控制,並有效延長存活期,同時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

陳明晃也提醒,患者選擇使用免疫藥物時,須注意副作用與相關器官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可能會出現噁心、睡眠後仍疲倦、呼吸困難、肌肉關節痠痛、無飢餓感、咳嗽或是腹瀉等不適症狀,因此在治療過程中須保持警覺,改善副作用帶來的不適感,成為了晚期胃癌治療順利走完療程的關鍵。

「胃癌好發族群大多為60歲以上之長者,但近年臨床觀察,30至40歲的患者也屢見不鮮,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更是當前面臨的課題。」陳明晃呼籲。也建議民眾平時應多注意健康飲食攝取,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煙燻、醃漬食物;若持續出現腸胃不適症狀,如胃脹痛、消化不良、食慾差,甚至消瘦,應盡快就醫檢查,不可當作只是一般腸胃不適而輕忽,才是積極與正確治療的不二法門。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隨著國內防疫政策不再清零,轉向要與病毒共存,國內本土確診人數一天比一天攀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已經拍板輕症居家照護、藥師送藥,藥師公會全聯會今(12)日上午就緊急召開應變會議,連同全國25縣市地方公會,作出決議將全力配合指揮中心政策以及防疫工作,預計最快...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墜樓、車禍,肋骨一口氣連斷3根以上的複雜性骨折病患有福了。健保署今(12)日宣布,為照顧嚴重肋骨骨折病患,亦即相鄰3根(含)以上肋骨骨折,且每根肋骨有兩處以上的骨折斷點的「連枷胸」(flail chest)患者,自5月1日起將治療連枷胸病患的「肋骨固定系統」醫材納入健...

閱讀詳情 »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譯 資料來源/美國營養學會(AND)一天三餐中的食物,除了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素。食物的種類也會對健康產生影響!有些食物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甚至是幫助控制疾病;但是有些則可能會增加患病風險。美國營養學會點列出25種對心臟健康有益的的飲食訣竅。25種對心臟健康...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不明原因胸悶、心悸,背後竟藏大毛病!一名52歲女子,雖然本身有輕微的高血壓,但一向規律服藥,控制良好,因此雖然偶爾出現有胸悶、心悸等情形,卻因發作時間短暫,並不以為意,沒想到,日前心悸再次發作,還伴隨著嚴重盜汗及發燒,這才被家人送往急診,仔細檢查竟發現腎上腺有一顆10...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