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間質性膀胱炎昰不治之症? 保養膀胱4要1不要

間質性膀胱炎昰不治之症? 保養膀胱4要1不要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曾聽泌尿科醫師說過「間質性膀胱炎昰不治之症」的說法,實際上,會造成間質性膀胱炎患者痛苦的共同病因是膀胱壁的纖維化或硬化,導致膀胱的容積變小,因此即使尿量不多也會頻尿與夜尿。


而且因為膀胱壁纖維化,所以當膀胱內一有尿液,就會擴張拉扯到膀胱上皮的神經纖維末梢,於是恥骨後方或膀胱就會痛。由於患者的症狀常是久治不癒,因此「間質性膀胱炎」常會被誤診為「慢性膀胱炎」,但尿液檢查大多是沒有感染,尿動力檢查會發現膀胱容量較小,有時甚至不到100c.c.患者就會有尿意感。


前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謝卿宏醫師表示,由於患者的問題是膀胱的容量變小了,只要能讓膀胱可裝更多的尿,患者就會好,治療也就會有成效,但目前為止除了膀胱擴張之外,其他外科治療都沒有效果。至於膀胱內灌注法,也沒辦法有效增加膀胱的容積,因此不管是肝素、玻尿酸或其他藥物的灌注,除了有要重覆灌藥的麻煩與不適之外,也常徒勞無功;而肉毒桿菌注射不僅不能讓膀胱變大,更會造成解尿困難。


用口服藥來治療間質性膀胱炎,則大多無法改善頻尿,也不能根本治療。根據國際間質性膀胱炎基金會的統計,約有14%的間質性膀胱炎患者同時罹患膀胱過動症,若患者恰巧服用Vesicare這類治療膀胱過動症的藥物就會見效,此乃由於Vesicare也有增大膀胱容量的效果,所以是目前唯一能夠改善間質性膀胱炎的藥物。


而除了藥物,患者平日也可以做膀胱的自我訓練來改善頻尿問題。我們都知道每天要喝足夠的水,但不能一口氣灌1,000cc.的水下肚,我們也都知道不要憋尿,但卻不知道只要有尿意就跑廁所也是錯誤的方式。以下列出平常保養膀胱的「4要1不要」:


1.「要」注重喝水與飲食:多喝水是保養膀胱的第1步,喝水的原則,就是隨時要均勻(平均)的慢慢喝,最好是每小時在100至200c.c.左右。飲食則要有足夠的營養,富含維生素A、B6和C的食物有益膀胱上皮,對膀胱有保護作用;所以,在台灣四季都可享用的柑橘、柚類或番茄,都是很好的選擇。除了水和水果之外,不建議飲用其他植物萃取的飲料或其相關製品(膠囊)。


2.「要」適度憋尿:養成3、4個小時左右去解1次小便的習慣,千萬不要有事沒事就去上廁所,以避免膀胱因長期沒有充分擴大而萎縮變小。也不要過分憋尿,避免因為工作太忙而忘了去解小便或憋尿,容易引發膀胱炎或尿液逆流而傷及腎臟。


3.「要」常做凱格爾運動:一般而言,最好每天做5、600次以上、甚至千次的骨盆底肌肉(或稱提肛肌)的收縮動作(像憋住大便或忍住屁的樣子),且每次都要持續收縮1、2秒鐘,才有助於保養膀胱功能。這個運動對於骨盆腔鬆弛與尿失禁和大便失禁,有良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4.「要」去看醫師:有任何不適建議去看醫生,正常人大約是2至3小時解1次小便,尿量常會在350至500c.c. 左右,並不會有頻尿、夜尿、解尿疼痛、灼熱、尿急的問題。解尿也不必用力,不會尿不乾淨、解尿困難,也不會漏尿、血尿。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可能是生殖泌尿道有問題,務必要去泌尿婦科尋求診治。


5.「不要」用力解尿:有些人解完小便後,仍然覺得膀胱內還有一些尿,不解不快,就順勢用力擠一下,其實這常是不必要的,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會有一些尿解不乾淨(稱為餘尿),餘尿在30c.c.以下都是正常,而且餘尿常會隨年齡而增加,所以1位7、80歲的婦女,餘尿即使是100c.c.,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更多NOW健康報導
▸蜱蟲叮咬恐出現萊姆病 夏日戶外出遊記得這樣穿
▸婚後幸福肥為減重努力節食 下場竟讓小老二抬不起頭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細胞治療技術資訊專區」改版上線 資訊更完整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有看過動畫「工作細胞」嗎?上進的紅血球少女、善戰的白血球少年及認真的血小板小妹共同生活在人體中,雖然偶爾會碰到外敵攻擊,但大家都能適時發揮特長,守住家園。人體血液很重要  防衛、清除身體廢物血液中的主要成分有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紅血球主要含血紅素,負責為身...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桃園報導】39歲的高小姐,21年前雙側腎衰竭,導致內分泌失調懷孕困難。洗腎11年後盼得換腎機會,但術後仍一直無法受孕,求助林口長庚醫院生殖中心。經過多次試管嬰兒的努力,終於在去年成功懷孕,今年2月剖腹早產生下雙胞胎,經長庚新生兒醫療團隊的努力下,一家4口日前終於團聚。這位換腎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南報導】11月07日就是「立冬」了!除了天氣漸漸轉冷外,民眾也會開始食用薑母鴨、燒酒雞、麻油雞、羊肉爐、藥燉排骨、十全大補等進補,但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總醫師梁祐爾提醒,同一道藥膳,有些人吃後覺得滋補,但有些人可是會吃出毛病的! 盲目大補恐出現上火症狀 失眠、口腔潰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7歲鄭阿姨多年來飽受右膝疼痛所苦,軟骨嚴重磨損已到需置換人工關節程度,且還是罕見的膝外翻變形而不是常見的O型腿,膝外翻角度高達35度,因手術難度高讓鄭阿姨再三猶豫,所幸經醫師建議接受「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至今恢復良好。傳統手術傷口大癒後慢 微創手術降風險安南...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