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不愛運動、憂鬱、抽菸都是高危險群
前面提到了斑塊和神經糾結這兩種構造。檢視失智症患者的大腦時(通常是在他們不再需要大腦以後),我們會發現一種稱為「澱粉蛋白斑塊」的物質。這些斑塊由稱為類澱粉蛋白(簡稱Aβ)的物質所構成,被認為是阿茲海默症的特徵之一,但是早在其他病徵或疾病發作之前,就已經存在於許多人的腦部。大多數(幾乎全部)超過一百歲的人都有斑塊和神經糾結,而其中超過90%會有某些類型的記憶問題。
阿茲海默症的診斷主要是基於患者出現的變化,有些是顯微鏡下的觀察,有些則是患者親友的發現,但通常是逐漸發生,甚至可能在疾病變得顯而易見前數ps十年就已經開始。
對許多人來說,改變一開始可能不太明顯,但還是讓人擔憂: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日常記憶出錯、「舌尖現象」(指對於特定的字詞確實知道,但一時間卻無法想起),這些會是什麼嚴重毛病的前兆嗎?我希望不是,但唯有時間能證明一切。
(圖片來源:資料圖庫)
一旦阿茲海默症發作,大部分的人能在這樣的情況下存活數年到數十年之久。雖然是晚年發作的疾病,卻未必代表會影響人的壽命,但確實對生活的品質造成了許多損害(至少在旁觀者眼中是如此)。
大部分的情況下,阿茲海默症「就是發生了」,究竟是偶發、厄運或命運呢?雖然病症通常在晚年才會發生,但也確實存在某些風險因子。有些是基因上的,而除了責怪父母親之外,我們也沒辦法做什麼。
前面提到,阿茲海默症有部分是源自大腦的斑塊和糾結(Aβ斑塊和神經纖維糾結),許多人的大腦都會形成這些構造,而要是沒能加以清除就會造成問題。但就現實面來說,唯有症狀變得很明顯之後,人們才會去尋求診斷,因為大部分的人,都不願面對隨之而來的問題,或是自認為「我沒事」。
有一些技術可以用來尋找Aβ斑塊,例如特定的影像技術(正子斷層掃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但實際上,失智症的診斷,更多是根據患者和家屬對具體病徵的發現與描述,再加上一些血液測試和記憶測試(參考第四章)。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漸進性的疾病,會緩慢隨著時間惡化。嚴重的程度和惡化的速度都因人而異。身體無法排除的Aβ斑塊會堆積在細胞之間,也會出現在我們的血管壁。神經纖維糾結在細胞內部,累積一種稱為濤蛋白(tau)的蛋白質。斑塊在細胞之外形成,而神經糾結在細胞之內。
斑塊的成因是前類澱粉蛋白質(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的分裂。而早老素一(presenilin 1)和早老素二(presenilin 2)這兩種基因出問題,就會促使斑塊生成,所以基因突變也會影響前類澱粉蛋白。
大多數診斷為阿茲海默症的患者都介於70歲晚期到80歲初期之間,而且女性的比例似乎比男性更高,有許多證據顯示,受到雌性激素(主要的女性荷爾蒙)的影響,海馬迴中的神經細胞會發展得更強壯,這讓我懷疑,阿茲海默症是否會在更年期後的女性身上更常見,因為她們的雌性激素濃度降低。
前面提到了風險因子,有些是基因決定的,有些則相對可以控制。根據觀察,糖尿病、中年高血壓、肥胖、不愛運動、憂鬱、抽菸、相對教育程度低,似乎都是風險因子。而其中有許多因素肯定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我們可以減重。一旦體重增加,要減重或許不那麼容易,但絕對做得到。身體活動對每個人來說都可行,最棒的運動就是你正在做的運動。我幾乎想不到任何不該去運動的人。
而憂鬱本身是醫學上的問題,可以加以治療,透過藥物、諮商,或是兩者結合,大多數人都能好轉。抽菸?這沒有任何藉口,戒掉就對了。有許多資源可以協助你戒菸。
至於教育方面,好吧,我們知道知識含量較高的人(通常教育程度也較高),一般來說退化的速度稍慢一些。或許可以想像成出現裂縫的水桶,如果一開始的水比較多,要流光所需要的時間就比較長。勤奮不懈的自主學習,對各種事物保持好奇,不斷的學習,直到你再也無法學習為止。
有趣的是,這些危險因子很大的程度上,和導致心臟病與中風的因子非常相似。對心臟好的東西對大腦應該也很好,聽起來挺有道理的吧?
沒有人能確定各項風險因子的重要性分別是多少,但如果注意到這些面向,做出簡單的改變,就能幫助我們提升整體健康,或許也能避免晚年的認知退化,降低阿茲海默症帶來的影響。
有幾項基因問題顯然會影響阿茲海默症的發展。其中一種罕見的類型在患者年輕時就會發作,研究顯示為特定的基因缺陷所造成,將使類澱粉蛋白斑塊的發展速度加快,大腦無法順利清除。
舉例來說,早期發生的遺傳性阿茲海默症與早老素(Presenilin)的基因突變有關,而早老素這個名稱也因此而來。大部分的突變都會使Aβ斑塊過度生成。載脂蛋白基因(ApoE,參與脂質的處理)的缺陷似乎也與阿茲海默症的發展有關。載脂蛋白有許多類型,而造成最大風險的是第4型基因。
帶有其中一套缺陷基因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而兩者皆有的人則有12倍的罹病風險。不過所有的基因測試都會引發一個問題:你會希望知道自己帶有缺陷的基因嗎?
本文摘自大是出版《關於失智,醫生忙到沒告訴你的事:診斷依據?能治療嗎?怎麼照護?簽法律文件有效力嗎……英國權威家庭醫生的第一手研究報告。》
【更多內容請上大是文化粉絲頁;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