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關節痛到坐輪椅 連跑4科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關節痛到坐輪椅 連跑4科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無法握拳,腫脹疼痛,別以為只是身體老化出問題,很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63歲的吳女士全身多處關節疼痛腫脹,日常活動舉步艱難,期間曾到骨科、復健科、家醫科及內科求診,都未能得到改善,一度病情惡化得倚賴輪椅行動,讓她身心俱疲。經友人介紹到風濕免疫科就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表示,這樣的案例不算少數,台灣約有6萬病人,其中不少因延誤治療或未定時服藥,導致病情加劇、關節嚴重破壞,長期遭受折磨。

晨間僵硬、無法握拳 恐為類風溼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紊亂,關節滑膜發炎增生,破壞關節結構,大多好發於40歲以上民眾,女性較男性高出3倍。早期出現晨間僵硬、無法握拳,或是沒有原因的關節痠痛。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以疾病緩解為主,除了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類藥物外,還有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以及新一代的生物製劑及小分子藥物。

6成患者未按時用藥 自行停藥導致病情惡化

根據蔡世滋醫師統計,高達6成的病人未按時用藥,當中58%忘記要天天吃、50%則因用藥不適或擔心導致副作用而自行停藥,甚至還有病人因須經常回診從醫性差,以致病情惡化。蔡醫師指出:「部分病人在使用關節藥物時會有疲倦、嘴破、皮膚或腸胃不適等症狀,都可以和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千萬不要因害怕副作用而自行停藥,否則可能導致病情惡化、不適的症狀加劇!」

早期治療可改善病程 關節修復有機會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曹彥博醫師表示,除了傳統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DMARDs)外,一個月施打一次、可阻斷第六介白素(IL-6)作用的生物製劑是目前普遍滿意度較高的治療方式。生物製劑可精確瞄準特定的免疫分子,進而達到抗發炎和調節免疫的效果。且根據曹醫師臨床經驗,越早治療就越有機會修復關節,還可防止關節惡化及腫脹病減緩副作用。對於抗拒每天吞藥的病人來說,可以大幅提升用藥順從度。

近期正值濕冷天氣,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症狀加劇,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醫師提醒病友,掌握RA幸福123,1按時用藥積極治療,2身體不適勇敢和醫生討論,3定期治療及追蹤關節修復有機會,期望大眾並關心身邊的家人健康,提升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認知。

【延伸閱讀】

 眼睛白白一層不是白內障 小心眼翳病上身

 吃藥不舒服不敢說 擅停藥結果竟是掛急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5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本土病例新增4名個案都在新北市;媒體報導8月24日台北市將開放住宿式長照探視,但中央沒有給出指引,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周三會公布討論結果。 ▲8月23日新冠肺炎新增個案狀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73歲羅先生因胸痛且合併後背痛及冒冷汗至長安醫院心臟科就醫,因為症狀像極了主動脈剝離,於是緊急安排電腦斷層檢查,掃瞄結果顯示導致羅先生胸痛的原因竟然是總膽管結石,轉由肝膽腸胃科蔡松茂醫師會同余承儒主任進行手術取出結石,病人的症狀立即得到改善。 上腹痛、發燒、黃疸 為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乳癌、婦科癌症、攝護腺癌的治療,如:手術、放療、藥物治療等,都可能會影響到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尤其是「性生活」。而伴侶之間的親密關係一旦受到影響,恐會不利於癌症的長期治療支持,其中癌症治療後常見的親密關係問題:乳癌、婦科癌症:性慾降低、陰道濕潤度降低、陰道變小、性交疼痛。攝...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新冠本土疫情穩定,今(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COVID-19加強監測方案」,首次採用捐血人血清抗體陽性盛行率調查,預計抽樣5,000個檢體,預計2.5個月會有結果,例外,社區監測、汙水、機場、進口食品也都加強。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針對4至7月台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