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導管手術的神隊友 血管內超音波檢查

心導管手術的神隊友 血管內超音波檢查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心臟疾病雖然可怕,但只要定期檢查,屏除不良的生活習慣,就能夠將風險降至最低。據衛福部108年度的統計,心臟疾病共奪走了19,859名台灣人的性命,占台灣108年死亡人數的11.3%,在十大死因中位居第二名,但比起107年心臟疾病的死亡人數已有明顯下降。這除了可以歸功於國人健康意識的抬頭,另一個原因則是醫療科技的進步,許多治療的藥物以及輔助器具日新月異,大大降低了心臟疾病帶來的威脅。

血管內超音波 醫師的神隊友

心導管手術的神隊友 血管內超音波檢查


目前心臟疾病最常見的,就是冠狀動脈相關的疾病。患者往往因為三高以及抽菸飲酒等問題而造成冠狀動脈的堵塞,也就是俗稱的心肌梗塞。發生心肌梗塞送院後醫師會進行心導管取栓手術和氣球擴張術,將堵塞的血塊取出,並放置心臟支架避免下次堵塞。而進行這麼精密的手術不必開胸的原因,就是因為輔助診療的技術越來越好,可以代替醫師的眼睛判斷心臟的狀況。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廖智冠醫師說,早期使用傳統心導管攝影可以看到平面的血管畫面,而拜新科技所賜,目前心臟內科醫師還可以使用血管內超音波,看到血管內堵塞狀況的真實情形,讓取栓手術以及支架手術更加精確,降低放置心臟支架後心肌梗塞復發的機率。血管內超音波檢查(IVUS)解析度比傳統心導管攝影高 10 倍,不僅可測量血管大小、斑塊厚度,更能夠進一步分析斑塊分佈範圍與鈣化情形,有助醫師為病人選擇最適合的治療策略。

瞭解血管內的真實狀況 提升手術精確度
心導管手術的神隊友 血管內超音波檢查

血管內超音波與傳統攝影的最大差異,就是能看到血管通道內的影像,輔助心導管攝影,解決心導管攝影只有平面影像的缺點。廖智冠醫師表示,早期醫師還不熟悉這項技術,但經過這幾年心臟學會的課程推廣,血管內超音波這項新科技在台灣的普及率大幅提升,而健保也已經給付這項輔助檢查的費用,讓國人在進行心導管手術搶救心肌梗塞時,能確保更好的治療品質。

科技帶來醫療進步 配合醫師治療仍是不二法門

科技進步帶來的醫療好處可不只這樣,廖智冠醫師說,現在搶救心肌梗塞病患時,已經可以在救護車上做心電圖,並且傳送到心臟內科醫師的手機中,讓心臟內科醫師直接開始準備手術,抵達醫院時不用經過急診室的判斷,可以迅速送往心導管室開始搶救。雖然醫療器材與藥物進步快速,但重點還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並且聽醫師的指示改善生活習慣,才能跟心臟疾病保持距離。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50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詩茜/台中報導】台中65歲洪女士退休後在家含飴弄孫,每天推嬰兒車帶孫子到公園玩耍,是她最大的幸福來源,但近半年走路經常感到右邊髖部異常疼痛,且痛到走路都有困難,透過各種保守療法均不見效,赴醫檢查確診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後,疼痛狀況大幅改善,終於又能享受天倫之樂...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年輕的蔡小姐在成長過程中,受過去家庭及學校同儕的影響,對於自己的行為與表現常感到不滿足,「不夠好、還可以更好」等念頭總是浮現,無形中給自己造成極大壓力,也未與他人提起。蔡小姐接受身心科治療一段時間後,隨著病情發展,藥物需求越來越大,於是主治醫師建議她試著搭配心理諮商治療...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台南報導】突如其來的腦中風和心臟病一樣常令人措手不及,也許一覺醒來,就發現手腳不能動彈。然而腦中風引發的後續症狀,往往才是苦難的開始。1名因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性腦中風的患者,緊急開刀處理後右側手腳無力,13年來必須拄著拐杖跛行,吃藥、打針和復健的過程中,他從抱著希望到失望,從不認...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上了年紀的人總是擔心自己會罹患失智症,一來煩勞家人照顧生活起居,二來也會耗費社會資源。最近1項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多吃水果、蔬菜、豆類和其他具有消炎作用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記憶力衰退 其實和飲食模式息息相關 刊登於《Neurology》的研究指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