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關節痛好發於深秋

關節痛好發於深秋

骨性關節炎雖然從關節軟骨起病,但影響整個關節結構,包括軟骨下骨、韌帶、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外肌肉,最終因關節軟骨全部脫失而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病,得病容易、祛除難,深秋又是關節炎好發季節,日常以預防為主。

 

關節痛好發於深秋

●誘發因素1:貪吃大閘蟹和啤酒造成急性痛風性關節病

人到中年的李先生愛吃大閘蟹,從年輕時起,每到吃蟹季節都會猛吃一陣,過足癮。今年也不例外,連吃三天,吃得帶勁的時候再來幾瓶啤酒痛飲一番。這天半夜裡,李先生被膝關節腫脹痛醒,連夜看急診,被確診為典型的大閘蟹加啤酒引發痛風性關節炎。吃蟹本該與飲酒搭配,以溫熱的黃酒為好,最忌啤酒。蟹與啤酒均屬寒性,且含有高嘌呤,吃多了產生過多尿酸,沉積在關節或軟組織中,引起關節和軟組織發炎,引發痛風。

 

●誘發因素2:天氣轉涼與骨性關節炎發作關係密切

入秋以後,冷空氣南下,氣溫下降幅度較大。驟然間的寒冷使膝關節一下子難以適應,容易導致骨性關節炎的發生。再加上老年人的膝關節老化,局部的抗寒能力差,如果居住環境潮濕,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會在一夜之間發作。

 

關節痛好發於深秋

如何預防?

起居注意天氣冷暖變化,儘早預防降溫。天氣轉涼時比別人多穿一件衣服。尤其是關節部位的保暖,如果身體某部位關節不適千萬不要硬撐著,趕快洗個熱水澡上床睡覺。房間盡量朝陽、通風,多到室外曬太陽。習慣晨練的老人要等太陽出來氣溫回升後開始。體重超重者控制飲食,增加活動量,減輕體重。

活動發病時及時到醫院檢查診治,不要自作主張亂用藥,注意休息。發病時不能熱敷,熱敷會加重關節疼痛。休息一段時間後要適當鍛煉,游泳、散步​​、騎腳踏車、仰臥直腿抬高,都是不錯的鍛煉關節的項目。爬山、爬樓梯或下蹲起立等活動,可使關節負荷過重,應避免。

 

相關推薦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案1185),20多歲女自菲律賓入境。值得關注的是,今天無新增本土病例。指揮中心指出,案1185為菲律賓籍20多歲女性,今(2021)年5月6日因親屬重病來臺探親,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後至防疫旅館進行檢疫,...

閱讀詳情 »

印度疫情爆發,台灣外交部在5/7日已安排41位本國籍和3位有台灣居留證的外籍人士,搭乘日本航班,昨天中午返台。而搭乘醫療專機返台的2位台駐印確診外交官,為1重症1輕症。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2位外交官在醫院情況良好。另外從印返台其中有4位通報近期有症狀,已採檢,採檢為陰性後會再二採,檢驗結...

閱讀詳情 »

在全球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紐約州在2020年4月更是創下第一波高峰,染疫死者在短時間內大量飆升,為緩解殯儀館的作業,政府於布魯克林日落公園設立救災停屍房,利用大型冷凍貨櫃裝載新冠染疫者遺體。然而據《紐約郵報》報導,時隔一年多,該處目前仍有超過750具遺體停放在車上,不是聯繫不上親人前來認領,就是家...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膽固醇過高,又有貧血,這種時候還能多吃牛排這類紅肉來補鐵嗎?國內營養師發現,有這種困擾的台灣人其實不少,明明知道紅肉吃太多不好,卻又疑惑有沒有什麼辦能夠控制膽固醇又避免缺鐵,營養師就建議只要做到3點,飲食要兼顧「高鐵」與「降脂」並不矛盾。 營養師凃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