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期間,為避免群聚造成群聚感染,大多數民眾都待在家,不敢外出運動,所以運動少、走路少、曬太陽也少,造成骨質疏鬆的風險。彰基骨科主任王偉勛表示,近期的確很多女性銀髮族,到醫院要求檢測骨密度,他幫病患抽血時,真的發現血液中的D3有減少!其實想要好好運動,在家也可以!很多體壇明星因必須保持體能,都在家裡運動。像足球球星C羅,就邀請大家做「客廳盃」體能挑戰,在45秒內做142次核心訓練。連平常有大量訓練的運動好手,都不敢鬆懈身體狀態,一般民眾長期不運動,骨鬆機率更高!TVBS《健康2.0》主持人鄭凱云特別邀請來賓分享,如何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的情況,以及有哪些族群,要特別注意骨密度的問題!
通常骨質密度大概在20歲到35歲的時候,會達到一個最高峰,然後就會慢慢衰退,很多人常常是因為腰痠背痛無法拿重物、爬不動樓梯、愈來愈疲累,甚至跌倒才發覺竟然骨折,因此躺床一病不起,後續逐漸失能。除了銀髮族,中醫師吳明珠提醒,成長發育的轉骨時期,一定要儲藏骨本,好好的培養骨質密度!如果成長期運動少,陽光日照也少,又或者因為過度減肥,缺乏營養素,地基沒打好,骨量不夠,到了30歲後骨質開始慢慢往下降,骨質疏鬆就可能提早報到!另外,肌力跟氣血有關,容易疲勞的族群,代表力量開始往下走。吳明珠舉例,譬如像男生出現腎陽不足的情形,雄性荷爾蒙比較少,就會連帶影響骨骼發展,出現骨質疏鬆的問題。慢性病患者,因為會服用很多藥物,例如氣喘用的類固醇,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骨質密度。
骨質密度需經過檢查,但現在很難到大醫院做骨質檢測,有些人甚至根本沒測過!如何從外觀判斷是否有骨鬆情形?王偉勛表示,骨骼力量有沒有削減,可從「外表的變化」觀察。臉部骨質35歲後開始改變,骨質流失會導致顏面骨萎縮,骨頭撐開臉皮的範圍減少,所以皮也會變鬆,皺紋增加,形成「臉部老化」,臉部會出現法令紋,眼角細紋以及眼袋也會出現。
除了外觀,年紀也是一個參考!北醫護理學博士許藍方補充解釋,
圖/TVBS提供
想提升骨密度,負重運動最合適!膝關節好的人,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