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防範未然! 多模型術中神經監測減少缺損

防範未然! 多模型術中神經監測減少缺損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有名60歲婦女因持續頭暈掛急診就醫,經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其腦幹延髓背側長有1顆近2公分的海綿狀血管瘤合併伴隨有出血現象,經神經外科醫師與病人、家屬討論後,決定以開顱手術處理,但病灶所處位置掌管許多重要神經功能,恐於開顱手術中傷及重要神經而留下嚴重的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因此,醫師於此病人開顱手術中,合併使用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及時偵測到神經功能的變化並加以修正造成變化之原因,病患手術後恢復良好,且沒有因手術而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

此項監測有健保給付 成大醫院兩年前引進

收治該名婦人的成大醫院神經外科田智豪醫師表示,成大醫院於兩年前引進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累計已完成近50例神經外科手術,追蹤至今,尚無發生因手術而產生的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此項監測有健保給付的適用條件,包括1.腦幹、基底神經節、運動區、語言區或涵蓋顱神經等重要功能區的腦部手術;2.硬腦膜內病灶之脊髓手術;3.脊柱側彎手術。若符合健保條件者,病人僅需負擔一次性拋棄式監測針的費用。

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 同時監測多項神經功能

在開顱及脊髓手術中,因病人全身麻醉,無法做即時的神經學測試,若是病灶位於運動區及語言區等,掌管重要神經功能的位置,僅能憑藉外科醫師的個人經驗,儘量減少病患產生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

田智豪醫師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為了能於手術中全身麻醉下也能即時得知病患之神經功能反應,發展出「術中神經功能監測」,藉由監測術中神經傳遞電生理訊號的變化,提供在麻醉下病人即時的神經功能訊息;但若僅僅監測單一運動或感覺刺激,仍會有範圍及精準度不足的問題,因此,現在的主流為同時監測運動、感覺、視覺及聽覺等多項神經功能,即所謂「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

保有神經功能下切除病灶 避免誤傷神經組織

田智豪醫師也指出,多模型術中神經功能監測能及時發現因手術所造成之神經功能損傷,如能迅速修正損傷的原因,可以減少術後發生永久性神經功能缺損的機會;此外,亦能幫助外科醫師辨別不明確的組織,避免誤傷欲保留之神經組織,期望能在保有越多的神經功能下達到最大的病灶切除。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67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70歲的陳姓阿嬤,近期與家人互動的時候,偶爾會忘記近期才說過的話,也不時出現跌倒的狀況,日前在家人陪同下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康檢查,透過腦部磁振造影檢查(MRI),發現大腦海馬迴有萎縮現象,側腦室空間有也明顯擴大,後續經專科醫師確診為早期失智症。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新冠疫情吃緊,全球染疫人數即將突破3千萬,死亡人數逼近百萬,各國均在努力爭取疫苗,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即將與「新冠肺炎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簽約,應該能夠順利拿到疫苗。 不過,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則沒有這麼樂觀,他表示,C...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桃園報導】許多糖尿病患者的皮膚狀況都不好,容易搔癢,一旦表面有傷口就很難癒合。1名70多歲的阿嬤糖友症狀更嚴重,不僅大腿冒出大塊紅疹及水泡,讓她疼痛難耐,甚至遍及全身,接受皮膚切片檢查後,確診為「類天皰瘡」,是由某種降血糖藥所致。 林口長庚皮膚部教授紀景琪說,「類天皰瘡」為罕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