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雜物堆滿屋捨不得丟? 「4大跡象」恐是罹患儲物症

雜物堆滿屋捨不得丟? 「4大跡象」恐是罹患儲物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中大火釀成6死6傷的悲劇,雖已確認是房客放的火,但女房東長期撿回收、又將雜物堆積在大樓樓梯間,不僅影響居民逃生,也造成消防人員搶救的困難。這起意外事件不僅令人痛心,女房東的「儲物症」也受到社會的關注。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 新增儲物症

很多人都有東西捨不得丟、雜物堆滿屋的情形,看似「念舊」的行為,殊不知自己可能已經生病了!門諾醫院身心科醫師鍾德表示,最新版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DSM-5),已新增儲物症為診斷項目。其特徵為:丟棄困難、充滿雜物或凌亂、過度獲取、缺乏自覺等;患者透過蒐集、囤積的過程來滿足心靈上的不安,即便這些物品沒有價值,但因為缺乏自覺要丟掉,所以越堆越多甚至造成了他人的困擾。

年長者易發生 恐與失智症有關

因為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所以不會主動就醫,周遭親人的協助就顯得格外重要。鍾德醫師進一步說,儲物症較容易發生在年長者身上,除了與年長者曾經歷過物資匱乏年代,導致捨不得丟物品,甚至在路上看到廢棄物,自覺有價值就撿回家堆放外,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失智症導致;失智症患者容易重複購買,因此不知不覺物品就堆滿家中。

改善儲物症 第一步學會「斷、捨、離」

鍾德醫師強調,儲物症其實很常見,學習「斷、捨、離」是改善儲物症的方法之一:可以先丟棄確定不需要的物品,然後對其他物品設定一個期限,例如一年內完全沒使用到或是二年內沒有穿過的衣服等,待設定時間到仍未用到,便可以丟棄或是回收,以漸進式的方式進行,除了可以避免過度刺激,也能讓儲物者的心情較為平復與安心。

【延伸閱讀】

「童年逆境經驗」創傷深  從「鬼滅」角色共尋復原路

當你堅持到撐不住時 可有想過「放棄」可能是積極正向的「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0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有時會聽到「清除體內廢物,保持腸內細菌平衡、強化細胞等」神奇的廣告詞,吸引不少消費者好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日前查獲新興社群網站媒體共107件食品、藥物、化妝品的違規廣告,其中Facebook就有83件,現已開罰14件,93件則移送至相關衛生局辦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技正黃敬堯指出,以前網...

閱讀詳情 »

星座專家薇薇安2016年底乳腺癌病逝,生前對於病情低調,鮮少人知道她的病況,突然離世消息令人震驚,據傳,當時她發現罹癌時已經是乳癌末期,完全沒有開刀機會治療。鐵娘子洪秀柱也曾於2011年檢查出乳癌第1期,顯示乳癌越來越多。 乳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一直高居台灣女性癌症首位,不少人聞之色變,隨著醫學進步,...

閱讀詳情 »

有些人雖四肢健全,卻因自發性顫抖症而不能獨立生活,日前1名42歲溫先生即是如此,對他的日常生活、工作與社交帶來極大困擾。經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學的評估與檢查,診斷為原發性顫抖症,建議採神波刀「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治療,無創的非侵入性治療精準,毋須麻醉或在病人腦中植入電極及電池,搭配MRI核磁共振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