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雜物堆滿屋捨不得丟? 「4大跡象」恐是罹患儲物症

雜物堆滿屋捨不得丟? 「4大跡象」恐是罹患儲物症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台中大火釀成6死6傷的悲劇,雖已確認是房客放的火,但女房東長期撿回收、又將雜物堆積在大樓樓梯間,不僅影響居民逃生,也造成消防人員搶救的困難。這起意外事件不僅令人痛心,女房東的「儲物症」也受到社會的關注。

美國精神疾病診斷 新增儲物症

很多人都有東西捨不得丟、雜物堆滿屋的情形,看似「念舊」的行為,殊不知自己可能已經生病了!門諾醫院身心科醫師鍾德表示,最新版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五版(DSM-5),已新增儲物症為診斷項目。其特徵為:丟棄困難、充滿雜物或凌亂、過度獲取、缺乏自覺等;患者透過蒐集、囤積的過程來滿足心靈上的不安,即便這些物品沒有價值,但因為缺乏自覺要丟掉,所以越堆越多甚至造成了他人的困擾。

年長者易發生 恐與失智症有關

因為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所以不會主動就醫,周遭親人的協助就顯得格外重要。鍾德醫師進一步說,儲物症較容易發生在年長者身上,除了與年長者曾經歷過物資匱乏年代,導致捨不得丟物品,甚至在路上看到廢棄物,自覺有價值就撿回家堆放外,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失智症導致;失智症患者容易重複購買,因此不知不覺物品就堆滿家中。

改善儲物症 第一步學會「斷、捨、離」

鍾德醫師強調,儲物症其實很常見,學習「斷、捨、離」是改善儲物症的方法之一:可以先丟棄確定不需要的物品,然後對其他物品設定一個期限,例如一年內完全沒使用到或是二年內沒有穿過的衣服等,待設定時間到仍未用到,便可以丟棄或是回收,以漸進式的方式進行,除了可以避免過度刺激,也能讓儲物者的心情較為平復與安心。

【延伸閱讀】

「童年逆境經驗」創傷深  從「鬼滅」角色共尋復原路

當你堅持到撐不住時 可有想過「放棄」可能是積極正向的「選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03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51歲的中風男性患者,多年前因腦中風造成右側手腳偏癱,經規則復健治療雖有改善力量,但右手手指蜷屈嚴重,四根手指緊緊扣住掌心,像小叮噹的握拳頭似的無法放鬆,清洗手掌或剪指甲都要費盡力量扳開,又因為手指掌心長期接觸不通風,造成掌心濕黏有異味;手臂僵硬無法伸展,換穿衣服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每週戶外活動11小時 1年減少55%近視機率隨著3C產品使用普及率,視力健康也備受威脅,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2至103年研究結果顯示,若每週戶外活動達11小時,1年平均可減少55%的近視發生機會,且若每週日照時間超過200分鐘,能減少49%沒近視學童罹患近視的機率;...

閱讀詳情 »

撰文/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朵朵小巧可愛的花菜,不僅味道好、料理方式多,還是眾所皆知的抗氧化蔬菜,具有抗發炎、抗癌的功效。對於常見的綠花菜、白花菜,除了知道顏色不同之外,還有什麼不一樣呢?   食用的部位不同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黃楀軒營養師解釋,綠花菜與白花菜彼此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在台灣,有將近二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有95%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你我不可忽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與日常追蹤照護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陳宏麟院長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10年中,20歲以下及20至40歲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