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青少年體重增加,吃高脂食物樂趣減半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陝紅宇

這是一個常識,當人們沈迷於味道很好的食物時,可能會導致體重增加。一項新的大腦成像研究發現,健康體重的青少年從高脂食物中獲得了強大的積極推動,但體重超重的青少年並不會獲得相同的樂趣。

Sonja YokumEric Stice研究員指出,當嚙齒動物吃自己喜歡的食物時,大腦的愉悅中心就會點亮。但如果這些動物從一件好事中掙脫出來,它們的大腦發出的獎勵信號就會變少。 YokumStice認為這種事情也可能在人類身上發生。

Yokum指出,有證據表明,吃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會改變大腦,這可能會促使人們吃得過多,因為他們想要獲得同樣的愉悅感。

為此YokumStice招募了135名高中生,就飲食和娛樂進行了關聯研究。研究對象的平均年齡為1417歲,他們測量了每個青少年的身高和體重,並用這些數字計算每個人的體重指數或BMI。作為衡量身體密度的指標,它可以指出潛在健康或不健康的身體脂肪水平(密度低於骨骼或肌肉)。研究開始時,所有參與者的BMI均為健康。

YokumStice選擇了一些評分從開胃最少到開胃最多的食物圖片,並向青少年展示。當被測試者們觀看這些圖片時,觀察員會通過磁共振成像或MRI機器掃描他們的大腦,並記錄流向大腦不同部位的血液量。同時研究員還想知道大腦對食物口味的反應。 因此,當青少年觀看一杯水的照片時,他們會嘗到水的味道。 奶昔出現時,他們嘗到了奶昔的味道。 全部過程均會由掃描儀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

YokumStice用相同的青少年重復了測試,在第一次掃描後的一年、兩年和三年期間。結果顯示: 一組增加了體重,從第一年到第三年,他們的BMI至少增長了10%,另一組的31名青少年的BMI發生了2%或以下的變化。

青少年體重增加,吃高脂食物樂趣減半

大腦的變化

YokumStice發現在在較胖的那組青少年中,他們大腦的兩個區域出現了明顯變化。一個地區處理味道, 另一個地區被稱為獎勵中心。當我們喜歡吃美味的食物時,第二個區域會變得活躍。

起初,味覺中心在繼續增重的青少年中反應很強烈,尤其是當他們品嘗高脂奶昔時。但是三年後,尤其在這群青少年的BMI攀升後,這些部位的大腦反應反而較輕,他們的大腦無法像以前那樣檢測脂肪。不過,體重指數穩定的青少年表現出相反的效果。他們的大腦一開始對脂肪的反應較弱,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會更好地發現它。到了第三年,當青少年們喝著更胖的奶昔時,味覺區開始活躍起來。

青少年的獎勵中心也出現了變化。起初那些BMI攀升的人品嘗高脂奶昔時,獎勵中心會有強烈回應。但到第三年,體重指數較高的青少年則不喜歡高脂奶昔,而體重指數穩定的青少年會更喜歡。

這項研究說明食用大量高熱量食物與對這些食物的獎勵反應減弱有關。尤庫姆說,如今人們每天都會遇到甜食和高脂食品的廣告,那些看了很多類似這樣食物的人可能會產生強烈的大腦反應,會感覺這些圖像超級開胃和誘人。 但是當他們實際吃這些食物時,其味道和享受可能達不到期望。

這項研究表明,缺乏享樂可能會導致人們過度食用特別美味的高能量食品,從而在大腦中獲得相同的獎勵,艾米·里歇爾特(Amy Reichelt)說。她補充道:經過精心設計的高脂高糖食品,會盡可能地令人無法抗拒。它們總會含有一些我們大腦真正不需要的劑量但卻包含高度獎勵的食物成分。這會引起人們的暴飲暴食。

資料來源:https://www.sciencenewsforstudents.org/

相關推薦

↑兒童早療專家歐陽進翰醫師(圖左)與陳建宏醫師(圖右)建議孩童如有發展遲緩問題,應即早尋求專業,透過像是遊戲的方式,能逐步帶領孩子成長、探索自我。 三歲正是小孩熱愛探索的年齡,但有一名三歲女童就不是這樣,這位女童每次上幼兒園,彷彿活在自己的堡壘,不願與其他人互動,她的父母看到這現象十分憂...

閱讀詳情 »

今健康/郭家和 糖尿病心腎傷害大 避免洗腎先要控糖達標 台灣糖尿病患逾200萬人,每年持續新增約16萬名糖尿病個案。一旦血糖控制不佳,就可能連帶傷害身體大、小血管,增加重要器官的併發症風險。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田凱仁指出,血糖控制不好,易升高腦部、心臟、周邊動脈硬化等大血管病變風險,以...

閱讀詳情 »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年初在中國爆發,中國公民記者張展因報導武漢肺炎疫情遭判刑4年。美國國務卿蓬佩奧29日批評,美國強烈譴責中國於12月28日對公民記者張湛的虛假起訴和定罪,要求立即無條件釋放張展。中國公民記者張展在今年新武漢炎疫情期間,曾經到武漢採訪後遭拘捕,...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尿出馬桶紅咚咚一片,就算不痛也要趕快就醫!一名63歲男子,是個菸齡超過30年的老菸槍,平常身體雖算硬朗也無慢性疾病,但一年前開始出現斷斷續續的血尿,由於不會痛,且非每次都出現,他竟也就不特別在意,直到血尿變得越來越頻繁,顏色甚至由淡紅轉為深紅,才在太太力勸下就醫,確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