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懷疑小孩發展遲緩?醫師:出現這些警訊應求助早療專業

懷疑小孩發展遲緩?醫師:出現這些警訊應求助早療專業

↑兒童早療專家歐陽進翰醫師(圖左)與陳建宏醫師(圖右)建議孩童如有發展遲緩問題,應即早尋求專業,透過像是遊戲的方式,能逐步帶領孩子成長、探索自我。

三歲正是小孩熱愛探索的年齡,但有一名三歲女童就不是這樣,這位女童每次上幼兒園,彷彿活在自己的堡壘,不願與其他人互動,她的父母看到這現象十分憂心,帶她至醫院接受評估,發現這孩子有自閉傾向,為了讓孩子接受全方位的早療刺激,於是帶她求診於適康復健科診所陳建宏醫師,經過一連串職能、語言、藝術治療等刺激,這孩子終於願意打開心房與其他孩子交朋友,甚至其他孩子難過哭泣時,還會上前安慰、為其他孩子拭淚,當她父母察覺到孩子的轉變,內心非常感動,欣慰萬分。

 

小孩發展落後同齡3-6個月,就要提高警覺

懷疑小孩發展遲緩?醫師:出現這些警訊應求助早療專業

↑前長庚復健科主治醫師、適康復健科診所院長陳建宏,以他近年早療門診的經驗分析,完整的早療課程規劃,能提升治療成效。

陳建宏醫師分析,孩子的發展有多項指標,包括大小肌肉的張力與粗細動作的力量掌握、平衡、語言、人際互動與情緒表達等,每項發展都有其時間點,像「七坐八爬,一歲左右會走路」就是一個觀察重點,雖然每個孩子的發展時程略有差異,但如果落後同齡孩子3-6個月以上,家長就要提高警覺,像上述這位女童,就屬於廣泛性發展遲緩,孩子經過評估,很需要接受全方位早療刺激,所幸在友善的早療環境與家人的支持、陪伴下,孩子的狀況逐漸好轉,而家人也可以感受到孩子明顯的改變。

 

「目前,小孩到醫院健兒門診,醫師多半會為孩子做初步評估,觀察小孩發展狀況。」復健科醫師歐陽進翰進一步說明,對於孩子發展狀況,父母、主要照顧者可以在國民健康署兒童手冊或台北市衛生局官網找到小孩發展評量指標,像丹佛兒童發展量表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家長可以先觀察一下,若有疑惑,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進行專業評估,若需要接受早療治療,一定要盡早展開治療計畫,千萬不要拖延。

 

全方位早療課程,讓治療效果更加乘

一般家長想到早療,常聚焦於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語言治療,事實上,早療領域不止於此。陳建宏醫師表示,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與語言治療的確對發展遲緩的孩子很有幫助,但如果再輔助藝術、音樂與心理治療等療程,孩子的各項發展便可得到全方位的刺激,物理、職能與語言治療的效果也會更加乘,舉例來說,藝術治療的老師透過孩子的藝術表現可了解孩子目前的心理狀態,在創作的過程中,也可訓練孩子的小肌肉力量操控,此外,藝術治療的老師也會鼓勵孩子講解自己的作品,在語言、邏輯思考方面,小孩能得到更多樣化的刺激,而全方位的早療計畫讓早療更有效率,效果也會更為顯著。

 

有了專業支持,父母、照顧者不再孤立無援

懷疑小孩發展遲緩?醫師:出現這些警訊應求助早療專業

↑早療專家歐陽進翰醫師認為,父母、照顧者除了可以透過網路取得大量資訊,必要時也可以與早療老師商討,建立一套與孩子共同快樂成長的模式。

歐陽進翰醫師提醒,當孩子出現發展遲緩的現象,往往更需要父母、照顧者大量陪伴,因此父母、照顧者會比較辛苦,專業的支援就非常重要,早療老師也會提供專業建議,讓父母、照顧者在教養孩子時不再孤立無援,而更能有智慧的面對挑戰,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本文分享自BabyHome

相關推薦

過年掃除、翻箱倒櫃,想讓家裡煥然一新,尤其每到過年前夕,就會開始出現媽媽族因肌肉僵硬、痠痛而上門求診,佑康復健科診所院長張凱翔醫師提醒,長時間使用肌肉、過度疲勞,可能造成肩頸痠痛,甚至導致肌肉拉傷、骨骼錯位等嚴重後果,提醒民眾掃除時應分次進行,並量力而為,以免造成傷害。  大掃除是年前居家整理的重點...

閱讀詳情 »

你有注意過自己的尿液是什麼顏色的嗎?其實尿液顏色可能反應了目前的健康狀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正常尿液應該是黃色的,淺黃、深黃都算正常,可能是飲水量導致顏色深淺問題;但若為黃色以外的顏色,則需特別提高警覺了,當心可能是腎臟病、泌尿道感染等問題,建議應及早就診為佳喔!  1...

閱讀詳情 »

撰文/李彥晨、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心肌梗塞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令人聞風喪膽,而這個疾病發生常常過於突然,讓人措手不及,來不及應對。 我們知道,心肌梗塞發生的前兆有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甚至蔓延到肩頸部位的疼痛感。如果,連這樣的警訊都未出現,甚至並不明顯時,該如何察覺心臟已經出現異狀了...

閱讀詳情 »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是否覺得「使力」變成一件困難的事情?步行時走不穩,導致跌倒;拿起杯子想喝水,卻無法施力使杯子摔破;東西掉在地上,蹲下身後卻站不起來,種種看似自然的「老化」現象,其實與「肌少症」有著莫大的關聯性。   時時使用 隨處可見 臺北市北投健康管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