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預防心房顫動併發中風 心血管高危險群要留意

預防心房顫動併發中風 心血管高危險群要留意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晨霈報導)

「阿嬤,你看到帥哥,小鹿亂撞喔,心跳忽快忽慢」,穿著白色制服的年輕藥師幫60多歲賴姓婦人測量血壓時,意外發現她脈搏有些奇怪,螢幕顯示黑色圖案,強烈建議阿嬤的家人,務必陪同至心臟內科門診接受檢查,因為她很可能罹患了心房顫動,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台灣基層健保特約藥局全國協會理事長呂茂浪表示,許多中老年人不清楚自己是否高血壓,當然更不可能了解什麼是心房顫動,事實上,心房顫動為引發腦中風的眾多原因中,最危險的單一因子。

心房顫動無症狀 檢測發現異常需進一步檢查

臨床顯示,高達七成五的心房顫動患者幾乎沒有症狀,容易疏忽治療時機,為此,台灣基層健保特約藥局全國協會推廣藥局篩檢活動,希望提升民眾對心房顫動的認識及預防,降低腦中風發生風險。

呂茂浪理事長指出,不少社區藥局均設有可測量心房顫動的血壓機,量血壓時,一併檢驗脈搏是否規律正常,如螢幕顯示心跳異常,出現黑色圖案,藥師就會協助民眾轉介至心臟內科門診,接受進一步檢查。

呂茂浪理事長說明,除了針對一般民眾進行衛教宣導之外,持有三高等慢性疾病處方箋的民眾,以及有過中風病史者,因屬於心血管疾病危險族群,更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對象。

傳統抗凝血藥物有禁忌 出血風險高、易產生交互作用

如有心房顫動患者持抗凝血藥物處方箋,前至診所取藥,藥師則會不厭其煩地叮嚀及提醒用藥安全,因為傳統抗凝血藥物「華法林」禁忌較多,且出血風險較高,又容易與其他藥物及食物產生交互作用。

此外,傳統抗凝血藥物容易產生出血現象,血液不易凝固,許多患者稍微一碰一撞,皮膚就瘀青,為求安全,藥師一定會提醒用藥患者,在接受拔牙以及手術之前,務必主動告知醫師,以避免血流不止。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給藥方便、禁忌少 心房顫動患者預防腦中風的第一線用藥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政鴻指出,心房顫動患者常合併其他慢性病,藥物順從性格外重要,目前已有數種新型抗凝血劑,分別為一天一次、一天兩次等劑型,易忘記服藥者可與醫師討論。

李政鴻表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給藥方便,最重要的是,用藥禁忌較少,大幅降低出血風險。研究證實,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對於亞洲人的效果更好,有效且安全的預防心房顫動所引起的腦中風。

歐洲醫學會治療指引已將新藥列為心房顫動患者預防腦中風的第一線用藥,如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冠心症以及年逾65歲等眾多危險因子的其中一項,就建議服用新型藥物。

一般來說,年齡過了50歲,心房顫動風險即明顯增加,到了60歲,盛行率約4%左右,過了75歲,則每十個人,就有一人心房顫動,李政鴻醫師建議患者,應依醫囑持續服用抗凝血藥物,以降低中風機率。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098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 】藝人李懿日前在節目上分享看醫生用藥的的歷程,過程中提及,男友曾因為吃藥過敏,導致全身起水泡,身體看起來很像燒燙傷,經診斷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出現紅疹、水皰提高警覺台北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系主任、藥物過敏中心主任鐘文宏醫師表示,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JS)是嚴...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長期喉嚨痛、慢性咳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莊家舜說明,胃食道逆流不單是火燒心,還有許多非典型症狀如夜喘、胸燜等都要注意。不單火燒心 胸悶、慢性咳嗽要注意60 歲的唐先生,因為長期喉嚨腫痛、又有鼻子過敏狀況,至臺中醫院耳鼻喉科就醫,經由內視鏡檢查,...

閱讀詳情 »

疼痛起來像滿清十大酷刑,痛到想把手剁掉…,有不少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都有這樣的深刻感受,甚至有病友即使非常能忍,也難逃病痛帶來的煎熬。疼痛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惡化的警訊,尤其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併發心臟與血管病變或憂鬱症,不可輕忽。因此醫界呼籲,千萬別漠視疼痛的警訊,否則形同「自殘」! 類風濕性...

閱讀詳情 »

別小看磷酸鹽攝取過量對人體的影響!除了目前醫界已知,磷酸鹽攝取過量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罹患風險的可能性外。近期研究更發現,不論在小鼠實驗或是人體實驗中,磷酸鹽長期攝取超標,更會讓身體變得怠惰、運動能力變差,使燃燒脂肪的能力大幅下降! 動物及人體實驗證實,磷酸鹽攝取過量易使脂肪燃燒力下降、新陳代謝變差 根...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