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預防骨鬆採階段性策略 降低骨鬆骨折機率

預防骨鬆採階段性策略 降低骨鬆骨折機率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

骨質疏鬆常被認為是更年期女性才會有的問題,但其實骨質疏鬆在男、女性都會發生,並且隨著現代人生活型態的改變,已非老年人專屬的疾病。成大醫院家庭醫學科吳至行醫師表示,台灣民眾對於骨質疏鬆的意識低,因骨質疏鬆並沒有明顯症狀,往往都是到了骨鬆骨折時,民眾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骨鬆的問題,並且骨質疏鬆的治療需要時間,等到真的骨折時才要靠喝牛奶、曬太陽來補骨是緩不濟急的。

研究證實:骨鬆預防藥物可降低脊椎骨折風險55%

吳至行醫師說明,在今(2018)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有一項針對骨鬆預防的大型試驗發表,該試驗納入2000名65歲以上、還未發生骨質疏鬆的低骨量(T值於-1~-2.5)婦女,以預防性注射的方式,每18個月施打一劑第三代雙磷酸鹽藥物來延緩骨質流失,試驗為期6年,並鼓勵參與試驗者以飲食來補充鈣質。此研究發現,給予預防性藥物可有效降低更年期後婦女脊椎骨折風險55%,成效相當顯著,平均每15人即有一人可從中受益(NNT=15)。這也表示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骨鬆問題應更積極處理,能降低老年人骨鬆骨折的風險,建議屆齡更年期的男、女性都應定期檢測骨質密度,若發現骨量下降即應儘早介入預防。

護骨分階段 晚年才有好骨力

現在常可見到保健食品或漢方營養品廣告具有保骨功效,吳志行醫師表示,一個人的骨質高峰在20-30歲即已決定,因此要存骨本應在30歲前進行,透過營養、運動方式來增加骨量、骨密度;等超過這個年齡,則應該要進入下一個階段「延緩骨質流失」來護骨,民眾也要開始建立這種分階段的骨骼保護策略,到晚年時才能避免嚴重的骨質疏鬆,減低骨折風險。

骨鬆高危險群 定期篩檢+骨鬆藥物積極預防

吳至行醫師更表示,女性因更年期雌激素減少,骨質會快速流失,一生中發生骨鬆骨折的機率高達三成,平均每3人即有1人。其他骨鬆的高危險群如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類固醇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也會有骨品質較差,骨質流失快的問題,因此骨鬆的預防應該更積極。目前有臨床數據發表支持的骨鬆藥物,僅有兩種有預防效果,除了每18個月施打一次的針劑外,另有一種口服藥物也有效,50歲以上的民眾可定期到醫院進行骨密度篩檢,並與醫師討論骨鬆的預防方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13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年後,許多家庭的冰箱仍有一堆消化不完的食物,您是否捨不得丟?營養師指出,食物在冰箱內放置過久依舊會變質腐敗,甚至發霉,吃下肚容易引起食物中毒,造成腸胃及肝腎問題。呼籲民眾食品及食材一旦過期,還是成為廚餘,可別為了省菜錢,卻影響身體健康,而因小失大!「年糕、發糕發霉,容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近年來,國內的慢跑及單車運動風潮興盛,隨著參與的民眾越來越多,關於膝蓋骨科的門診也越來越頻繁;骨科醫師強調,許多跑者以及單車騎士,常會抱怨運動過程中膝蓋外側有疼痛的情況發生,往往形成所謂的「髂脛束摩擦症候群」,若是不加以理會繼續運動,疼痛會繼續加劇而無法緩解。花蓮醫院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近幾年失智長者誤闖國道事件頻傳,不論是騎機車或步行上國道或快速道路,甚至出口和入口匝道不分、逆向行駛,成為交通上的隱憂。台灣失智症協會因此呼籲相關單位,應修改快速道路匝道口的設計,並增加高速公路行人誤闖的監控設施,期望交通部能為失智病友建置一套更安全的道路設計。失智長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一名50歲婦人,某天出現腰痛、發冷、小便疼痛、尿液減少等症狀,但不以為意,隱忍一天後突然發燒、血尿、腰側出現劇烈疼痛,家人緊急送醫。經檢查發現,她因輸尿管結石導致輸尿管合併腎臟積水,併發急性腎盂及腎臟發炎,所幸及時施打抗生素及手術治療才撿回性命。收治病患的童綜合醫院泌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