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頭皮針+耳針迅速改善鼻過敏 擺脫藥物束縛

頭皮針+耳針迅速改善鼻過敏 擺脫藥物束縛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針灸擺脫鼻過敏藥物束縛!中西醫整合針灸特別門診楊龍駿醫師表示,過敏一直是多數人普遍認為不可能根治的疾病,強調這是錯誤觀念,其實過敏症狀可以慢慢消除,建議民眾如果藥物治療不甚理想,可用針灸治療減輕症狀,甚至可以擺脫藥物束縛。

過敏病因多 常常從小就開始

過敏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的結果,楊龍駿醫師表示,生活周遭環境的過敏原,包含花粉、塵螨、動物皮毛等外來刺激,「一般人的免疫系統能適當調節,但對過敏者來說,卻會出現過度反應的狀況,甚至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器官。」其中,過敏性鼻炎最常對溫差過敏,像是冬天「屋內暖、屋外冷」,或夏天「室內涼、室外熱」,進出室內外,若溫差過大就會引起過敏症狀。

楊龍駿醫師指出,大部份過敏問題從小就開始,加上孩子的免疫系統不穩定,只需外界少量刺激就會引起明顯過敏反應,出現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癢,嚴重甚至引發氣喘。因此,日常生活中,患者常因整天鼻水流不停、鼻涕倒流等需張口呼吸,影響睡眠品質和人際社交關係。

藥物暫時可壓抑  治標復發機率高

針對鼻過敏的治療,無論中西醫都偏重藥物控制,然而長期服藥會有抗藥性而失去藥效。楊龍駿醫師說明,傳統中醫的三伏貼、六伏貼治療,有些人可能效果有限,且每年仍需回診;西醫藥劑有類固醇、抗組織胺、鼻噴劑等,雖然可暫時減輕過敏症狀,卻對於過敏根本治療幫助有限,沒有吃藥又會復發,他強調,「真正解決方法是激發人體的自癒調節能力,而不是一昧用藥物去減輕表象的症狀。」


頭皮針+耳針迅速改善鼻過敏 擺脫藥物束縛

頭皮針配合耳針  徹底改善過敏體質   

針對鼻過敏治療,楊龍駿醫師是以頭皮針、耳針,完全不採用藥物,藉由刺激自行鑽研的特定穴位,讓特定器官恢復正常功能,徹底改變過敏體質。

「治療後能對外界環境過敏原的刺激反應變小,以後不會再出現過敏現象,即使有也非常輕微。」楊龍駿醫師表示,這種不同於當代的治療方式,一般民眾通常無法理解,但是願意來接受治療者,都瞭解其治療模式,拋開藥物的依賴。

楊龍駿醫師分享,門診一位12歲小男孩,從小不分季節每天鼻塞與流鼻涕,白天頭昏腦脹,上課無法專心,睡眠品質極差,任何抗過敏藥物都無效,所幸經他使用頭皮針、耳針治療,下針完數分鐘內鼻子暢通,後續睡眠品質大幅改善,穩定治療十一次後,天氣寒冷也不再流鼻水、鼻塞、頭昏腦脹,學習成績進步快速。醫師補充,孩子的身體修復能力強,約治療三四次後症狀會明顯改善,大約一個療程就能恢復八九成。

拋開長期藥物依賴  擺脫終生藥物束縛  

「過敏體質沒有辦法改變,這是錯誤觀念,症狀是可以慢慢消除進而改變體質的。」楊龍駿醫師說,人們不可能離開周遭複雜的環境,但能調整體質適應各種環境,才不會讓過敏體質影響學習表現與人際關係。鼓勵民眾若是藥物治療不甚理想,盡早使用針灸治療減輕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甚至擺脫藥物束縛。

【延伸閱讀】

胸悶、進食困難 針灸解救「食道弛緩不能症」

身心症合併胃食道逆流 針灸治療同時解救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81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 圖片來源toutiao下同)   菊香蟹肥,螃蟹上席百味淡~~~~ 大閘蟹,用清蒸的辦法烹飪最為經典,無需任何調味料,既做法簡單,還又能保住它的原滋原味。 稍稍留心掌控好蒸的火候、時間,就可以在家裡靜下心來,朋友家人在一起的,慢慢細品那份獨特的鮮美嫩甜。 ...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威志報導)哇哩,這麼靈活的胖子是誰啊,別意外,他就是曾經體重逼近200,又擁有漂亮正妹女友的「勵志哥」,欸….,不過大家可別搞錯焦點啊,人家真正瘦身的原因可是為了健康生活著想。像勵志哥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同是200KG俱樂部的周先生,也因過胖而罹患了高膽固醇血症,更年長一點的馮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近日台灣醫療團隊在國際期刊《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上發表研究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與一般人相比,得到代謝症候群的機率高達一倍。台北市立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陳柏妤醫師表示,所謂的代謝症候群是腹部肥胖、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等危險因子群聚現象,是糖尿病、心臟病與腦中風的警訊。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市售烤肉醬重鹹、熱量又高,不少民眾自製檸檬汁烤肉醬,不但健康無熱量,還能去油解膩;不過,營養師提醒,利用檸檬汁、醋自製烤肉醬料,若接觸烤肉網或錫箔紙可能溶出重金屬,建議不要邊烤邊塗,最好烤完再沾著享用。 中秋節即將到來,除了應景的月餅、柚子外,烤肉更是不可或缺的活動。...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