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類風濕性關節炎別亂停藥 醫:萬一猛爆性復發恐癱瘓

類風濕性關節炎別亂停藥 醫:萬一猛爆性復發恐癱瘓

一名63歲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病長達30年,因害怕治療副作用,遲遲未獲妥善控制,經年累月之下,指關節、腕關節都已變形與疼痛,連拿起牙刷刷牙都有困難,甚至侵犯皮膚出現血管炎引發潰瘍,氣管也發炎導致慢性咳嗽。經就醫治療,患者服用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病況開始獲得良好控制,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治醫師吳正欽表示,患者服藥後2週內疼痛已明顯緩解,可以自如拿起牙刷,1個月後咳嗽症狀趨緩,第3個月皮膚血管炎的潰瘍也改善。

「不痛」就等於症狀控制?這是錯誤觀念

在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率約0.5%,好發族群是30-40歲女性。吳正欽醫師表示,它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因不正常的抗體或白血球細胞攻擊關節滑液膜造成發炎,形成腫脹、疼痛,且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疾病,使人不良於行、日常生活受限。

患者就像「人體氣象台」,一遇天氣變化,關節就隱隱作痛,吳正欽醫師表示,患者會受到天氣、溫度、濕度等變化影響,不過目前確切成因尚不明,但臨床觀察到這些變化會使患者的血流變慢、變少,導致身體疼痛。

另外,患者時常誤以為「只要不痛了,代表病情已受控制。」吳正欽醫師強調,疼痛是主觀的感受,有些患者嚴重腫脹,疼痛感卻很低,所以要客觀評估病情才準確,例如抽血檢驗、超音波觀察滑液膜或血流的狀況,以檢視發炎程度。

雖無法根治 可靠藥物達到緩解

吳正欽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治癒,目前治療目標「完全緩解」,指的是發炎指數正常且患者覺得不腫不痛、生活品質良好。臨床常以「DAS-28」做為評估疾病控制程度的指標,包括全身28處關節觸痛、腫脹的總數目、紅血球沉降速率(ESR)、整體健康狀態評估,但因計算複雜,醫病間難以溝通。

對此,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推出「一分鐘微笑量表」,病友可於生活起居等各項活動中,簡單快速自評身體狀況、疼痛分數,,進而找出相對應的表情符號,幫助病友更瞭解疾病控制狀況,增加醫病間的有效溝通且幫助醫師更精準用藥。

一般而言,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藉藥物來緩解發炎和腫痛等不適症狀以及惡化。現今有三大類的藥物治療選擇,第一大類是消炎止痛藥,第二大類是以低劑量的類固醇控制發炎,對身體副作用少,安全性較高。第三大類是有關調節免疫系統的藥物,種類多元,例如化療藥物,而近年還研發了針劑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可使用。

切莫自行停藥 猛爆性復發恐癱瘓

吳正欽醫師表示,傳統藥物對於嚴重頑固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效果不好,疾病緩解率約5成,藥物依賴性高,這時可改以新一代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或生物製劑治療,研究顯示約7成可得到疾病緩解。此外,有些患者認為打針比吃藥來得有效果,其實是錯誤觀念,因為針劑生物製劑只能抑制一種造成發炎的細胞激素,而口服小分子標靶藥物則能多點打擊細胞激素,免疫調節範圍廣,較能緩解發炎不適。

最近兩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許多病友就醫習慣改變並無固定回診,若疾病沒有得到緩解,免疫系統長期攻擊關節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因此按時用藥與回診是相當重要的。吳正欽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會斷根,病友千萬不要自行停藥。若自行停藥有復發風險,萬一引發猛爆性復發,『1-2天內癱瘓、發高燒都有可能』。」如果有用藥調整的需求,建議先與醫師討論,以免影響病況的穩定控制。

類風濕性關節炎別亂停藥 醫:萬一猛爆性復發恐癱瘓

【延伸閱讀】

珍愛女性超前部署 類風濕性關節炎想「孕」免煩惱

避免類風濕性關節炎使全身無法動彈 醫師曝關鍵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318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由於生活不規律,日常飲食不合理等因素,讓很多人身體出現狀況。口臭、便秘、痤瘡、肥胖等影響著正常生活,給人們帶來很多煩惱。這些症狀其實是體內毒素超標的信號,警示你該給身體排毒了。 1、口臭 口臭是指口內出氣臭穢的一種症狀,多由肺、脾、胃積熱或食積不化所致,這些東西長期淤積在體內排不出去就變成了毒素。...

閱讀詳情 »

睡覺時,禁帶6種東西人的睡眠是最完整、最系統、最有效的休息方法,也是科學養生的重要內容。但如果忽略了睡眠中的一些細小事情,會對健康不利。1 戴「錶」睡覺。有的人喜歡戴著手錶睡覺,這不僅會縮短手錶的使用壽命,更不利於健康。因為手錶特別是夜光錶有鐳輻射,量雖極微,但專家認為,長時間的積累可導致不良後果...

閱讀詳情 »

中醫學認爲,下列因素與白髮有關: 一是精虛血弱:腎精不足,不能化生陰血,陰血虧虛,導致毛發失其濡養,故而花白。 二是血熱偏盛:情緒激動,致使水不涵木,肝旺血燥,血熱偏盛,毛根失養,故發早白。 三是肝郁脾濕:肝氣郁滯、損及心脾,脾傷運化失職,氣血生化無源,故而白發。有關治療白發的驗方、偏方較多,但主...

閱讀詳情 »

十年前,我邁入四十歲關卡,當時仗著自己體質好,根本沒什麼養生保健觀念,每天為了國事、家事、門診、教學和醫學研究忙得焦頭爛額,往往深夜兩點回家,清晨六點又趕著出門,長期睡眠不足,我還是硬撐過來,從不覺得有需要特別保養。 我從小就是體育健將,樓梯一口氣爬上六、七層很稀鬆平常;有一次竟然爬個兩...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