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乳癌治療後逐漸恢復卻出現水腫 竟是這裡出問題

乳癌治療後逐漸恢復卻出現水腫 竟是這裡出問題

【NOW健康 王澍清/宜蘭報導】45歲黃女士乳癌治療後深受淋巴水腫之苦,出現上肢腫脹疼痛、不能彎曲、一碰就痛等症狀,讓她無法好好工作與睡覺。經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鄧復旦副院長採用震波創新療法後,終於解決她的長期困擾,一掃憂鬱陰霾。


黃女士自2018年發現乳癌後,除了手術切除左側乳房外,也積極接受化療與放療。雖然身體狀況逐漸恢復,但去年黃女士接受放射治療時,左側上肢出現淋巴水腫,整隻手臂到手掌都呈現浮腫,與健康的右手臂相比,手圍整整相差2公分半,既不能握也無法活動,更痛到晚上睡覺都不安穩。後來個管師協助轉介復健醫學科,鄧復旦副院長以「體外震波儀」予以治療,創新臨床應用不僅有效消除黃女士的淋巴水腫,過程輕鬆也讓黃女士倍感滿意。


通常乳癌病人在手術前,若發現癌細胞已移轉到腋下淋巴,外科醫師在執行乳房腫瘤切除的同時,會同步進行腋下淋巴根除手術,並於術後立即轉介復健科指導復健運動,降低淋巴水腫發生率。一般若積極復健,可有效降低淋巴水腫的發生機率。否則病人仍需搭配穿著壓力衣、定期復健、溫和運動與居家徒手按摩促進淋巴引流,才能緩解淋巴水腫。


黃女士自從左手臂出現淋巴水腫後,每周會花2至3天回醫院復健,但水腫的程度嚴重,傳統復健效果有限,讓她急於尋求其他治療方式。鄧復旦副院長在了解其訴求後,以體外震波儀為黃女士治療,每2至3周進行1次,每次30至50分鐘,緩解水腫效果極佳,讓沒時間運動與按摩的黃女士感覺輕鬆省力,對治療效果很滿意。


鄧復旦副院長表示,黃女士就診時,上肢腫脹變形、皮膚緊繃、膚下組織呈硬化狀態,恐有蜂窩性組織炎之疑慮,但隨著震波治療的持續進行,不僅末梢循環變好,腫脹程度也明顯改善,與右臂相比,手圍從相差2公分半到縮減至1公分內,可說為體外震波儀的創新應用提供了最佳見證。


體外震波儀原本應用於泌尿道結石治療,在復健科的應用上,則是針對關節炎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近期鄧復旦副院長針對癌症病人進行淋巴水腫治療屬於臨床上的創新應用,預估未來將可造福更多癌症術後病人,減輕因淋巴液蓄積所造成的脹痛不適。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糖尿病居第5位 糖友營養補充選對了嗎?
▸夏日芒果吃太多皮在癢! 問題正是因為「太甜了」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衛福部公布108年10大死因 近3成國人死於癌症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有不少研究指出,擁有好EQ要比IQ來得重要,而且有好EQ,未來較成功;近年來,則是依此而發展出正念教養,就是在培養高EQ的孩子,使孩子能經由淬鍊後,擁有成功的人生。而這所謂的正念教養,竟然就是來自於我們東方哲學「禪」的參悟!   為人父母,生育、養育、教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適當的身體活動是兒童身心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時有助於兒童學業表現。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都應至少達到60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然而,國民健康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顯示,6~11歲兒童僅4.3%身體活動量達建議值。國民健康署...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整理) 春天到了,辦公室裡的同事假日紛紛出遊,28歲的小英(化名)卻總是覺得職場的工作壓力大,全身疼痛,覺得很疲累,經常請假在醫院裡各科團團轉,還被誤解為「公主病」。做了一堆檢查,最後在疼痛科確診為纖維肌痛症。雖然使用口服抗癲癇藥物和止痛藥進行治療,症狀進步一些,可是還是常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位高齡88歲的阿嬤,身體硬朗,但某次和家人聚餐又喝果汁飲料,半夜竟引發痛風,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胡宗慶談起母親有點心疼,因母親過去並無痛風病史等慢性疾病,只有輕微高血壓,但因家族聚餐上大魚大肉,又喝了果糖含量太高的果汁,才會促使痛風發作。 患者出現痛風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