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食安風險高,反美牛牛雜進口

美牛爭議再起!政府規劃准許美、加30月齡以下牛隻的食道肌、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骨髓與牛油等6項牛雜產品進口,民間則質疑美國仍屬狂牛症疫區,該6個部位雖非主要臟器,仍可能含有微量病原,將使國內食品安全曝露於高風險狀態中。
食安風險高,反美牛牛雜進口
經濟部、衛福部與農委會研擬放寬美牛內臟定義,准許骨髓、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食道肌與牛油等6個部位進口,引發爭議,食藥署強調,該6項產品不是內臟,也不是禁止進口的特定風險物質(SRM);消基會則認為,以醫學角度而言,腹腔、胸腔裡的組織均屬「內臟」,痛批相關單位官員被美方刻意誤導、犧牲國人健康,令人悲憤與絕望,堅決反對美牛雜碎進入台灣!

《食藥署:牛雜非內臟》
食藥署指出,衛福部與農委會邀請國內獸醫與動物解剖學專家審查,並將專家意見提送牛海綿狀腦病專家諮詢會,確認該6項牛雜產品非屬內臟,而「骨髓(Bone Marrow)」與「脊髓(Spinal Cord)」不同,脊髓從腦幹到腰椎,內含神經傳導物質;骨髓則存在脊髓以外的骨骼內,沒有神經傳導物質,非屬特定風險物質(SRM),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可以進口的品項。

食藥署說明,目前我國非內臟牛雜輸入管理方式,需為我國核准的工廠生產、30月齡以下的牛隻,除了備有官方文件,而且輸入時採逐批查驗(三管五卡),查驗合格才能輸入,民眾不必恐慌。

《OIE:美國仍屬狂牛症疫區》
不過官方信誓旦旦仍無法說服民間反對聲浪,消基會指出,農委會於今年1月30日公告美國仍屬「牛海綿狀腦病發生國家」,意即狂牛症疫區;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規定,美國能否排除疫區身份,需7年內不再爆發其他病例,並經OIE審查確定,才能從狂牛症疫區除名,經濟部、農委會、食藥署應遵守OIE相關規定。

消基會指出,狂牛症不僅可「跨物種」傳染,還可能在人體內創造新的變種病菌,破壞腦部並致死,西班牙科學家於2014年1月發現感染搔癢症(羊型狂牛症)的羊隻,其腎上腺、胰臟(腰尺)、心臟、皮膚、膀胱、乳腺組織、肝、腎、肺及肌肉組織中,均含有異常的普力昂蛋白,而淋巴組織卻沒有,顯示狂牛症病原可能經由周邊神經廣為散布,食用感染狂牛症的牛肉、牛奶及乳製品的人,都是庫賈氏症(BSE)高危險群,而人類庫賈氏症潛伏期長達數年至數十年,一旦發病,將難以因果關係求償。

《選購肉品,挑選非疫區產地》
消基會表示,異常普利昂蛋白可能存在腦部、脊髓、內臟等區域,此次官方欲解禁的美牛6個部位雖然不是主要臟器,但都有鄰接臟器的軟組織,其肌肉組織(頭骨肉,面頰肉)及血管組織,都可能含有微量狂牛症病原,而且宰殺牛隻使用空氣槍,屠宰過程的碎裂組織極易污染牛隻肢體與內臟各處,使國內食品安全曝露於高風險狀態中。

消基會指出,日本政府可以逐隻檢驗牛隻以確保國人健康,但我國獸醫師無法像日本獸醫踏入美國境內進行檢驗;沒有肉品履歷、完整標示與警語,也未建立受害求償基金,業者產品責任保險付之闕如,民眾如何放心呢?

消基會要求,政府應為全民健康把關,拒絕疫區美國牛肉(牛骨及雜碎)進口,不應出賣國人的健康;民眾選購時,應檢視產地,盡量挑選非疫區的肉品,才能確保飲食安全。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台灣好食材Fooding》】

相關推薦

14日是七夕情人節,對於這天產生「人與人連結」,會不會是本土COVID-19疫情逐漸趨緩後,下一個防疫破口?毒物專家、中原大學教授招名威今表示,若是有特殊交友圈或有付費交友習慣的人,沒有辦法確認對方的健康狀況,或掌握每一個人私生活的情形下,「隱形傳播鏈確實可能從中擴散」。他建議,「連結之前不妨來個快...

閱讀詳情 »

國內近來積極拚疫苗覆蓋率,然而台北市、新北市都陸續喊出疫苗不夠打。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昨日晚間更在臉書發文直指「請給我疫苗,其餘免談!」並說,為了疫苗,年輕人與長者間的心結與時俱增,令人憂心。蔡炳坤昨日晚間在臉書發文表示,「請給我疫苗,其餘免談!」並說,為了接種疫苗,年輕人與長者之間的心結正在與時俱增...

閱讀詳情 »

我國疫苗陸續到貨,自購24.9萬劑莫德納將於今天下午抵台,台灣的疫苗到貨量將超過1,038萬劑。重症專科醫師黃軒透過粉專表示,感染Delta病毒雖然死亡率較低,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即使康復出院,之後恐面臨劫後餘生的處境,生不如死的「長期新冠症候群」,提醒民眾除了隨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距外,還是要接...

閱讀詳情 »

中國對疫情只報喜不報憂,並努力朝「清零」目標邁進。而日前中國江西省一位張姓教師,因在微博上建議揚州可以試驗一下「與病毒共存」,遭警方行政拘留15天。原因是「干涉疫情之不當言論」且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最後張姓教師也發出聲明道歉並刪文,此事引起中國網民熱議,認為教師言論不妥,也不到被行政拘留的地步;也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