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

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78歲吳女士在去年中風癒後假牙不合,因而有吞嚥障礙問題,進食過程長且容易咳嗽,3個月體重減輕了3公斤。女兒擔心母親營養不良,用心購買媽媽愛吃的排骨便當,更費心地把食物剪碎。但吳女士仍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吳女士可吃糊狀或濕潤細軟的食物(IDDSI 4~5),液體稠度(IDDSI 2~4),病患的進食與健康情況才大獲改善。

另48歲王先生3年前罹患鼻咽癌已經痊癒,但最近進食時發現只能喝流質,有些流質會嗆到,有些流質吞不下,且體重減輕。王先生擔心癌症復發,經檢查後發現是因為放射性治療後肌肉纖維化導致吞嚥困難。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王先生調整液體濃稠度為低中度稠(IDDSI 1~2)。

吞嚥困難飲食2大迷思
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指出,一般民眾或病患家屬對於吞嚥困難而進行飲食製備過程中,常出現2大迷思:

1.吞嚥困難把食物剁碎或打成泥就好?
不是什麼食物都只要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其實需考慮食物的軟硬度、食物與液體分布均不均勻的離散性,以及泥餐的黏度、食物離水等問題。

2.使用液體增稠劑一定安全?
液體太稀或太稠都可能有危險,若食物太稀太水恐會引發嗆咳或吸入性肺炎,太稠恐會卡在食道難以吞下;且當食物質地調整後,雖看似量有增加,卻常常忽略營養密度被減少的問題。

吞嚥困難有7種飲食標準
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表示,為了讓營養師或病患家屬可以依據病患的個別吞嚥能力,調製安全且美味的食物,讓病患能早日經口進食,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依吞嚥與咀嚼能力訂出7種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

  • 固體食物分為 3~7級:分別是流質3級、糊狀4級、細碎及濕軟5 級、軟質及一口量6級、容易咀嚼7-EC級、食物原狀7級。
  • 流質食物飲品分為 0~4 級:分別為稀薄0級、極微稠1級、低度稠2級、中度稠3級、高度稠4 級。

 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食物質地依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分成7級。圖片提供:台大醫院)

臨床照顧者若想居家調製安全食物,讓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病患進食,陳珮蓉建議,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自己適合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由於2003年的SARS事件,臺灣民眾開始普遍有戴口罩防疫的觀念及認知,或是機車騎士在騎機車時,也會避免因吸入過多廢氣而有戴口罩的行為。近日中國大陸境外汙染物隨東北季風南下侵臺,除了環保署即時監測細懸浮微粒的濃度外,氣象預報也會提醒民眾外出需配戴口罩,究竟民眾會不會因為空氣品質不佳而開始戴口罩呢?P...

閱讀詳情 »

牛乳、鮮乳、保久乳,市售商品百百種,品質有何不同,消費者又該如何選擇?獸醫師龔建嘉醫師表示,台灣的鮮乳品質很好,但市售國產、進口的牛奶產品種類多元,一般民眾反而不瞭解自己喝的是鮮乳、保久乳還是奶粉沖泡產品。建議民眾選購商品時,可留意產品背面的成份說明,以免被品名混淆。  依照CNS國家標準,乳品名稱...

閱讀詳情 »

去年6月發生的八仙塵爆事件震驚社會,共有高達15人死亡,近500人輕重傷;許多燒燙傷的病患,至今仍然得持續做著復健。20多歲的小惠(化名)就是當時情勢嚴重的病患之一,她四肢有50-60%左右的燒傷面積,出院後會定期到陽光基金會進行復健,但沒想到無法久站的她,竟然因為坐在博愛座遭到他人指責&helli...

閱讀詳情 »

去年6月發生的八仙塵爆事件震驚社會,共有高達15人死亡,近500人輕重傷;許多燒燙傷的病患,至今仍然得持續做著復健。20多歲的小惠(化名) 就是當時情勢嚴重的病患之一,她四肢有50-60%左右的燒傷面積,出院後會定期到陽光基金會進行復健,但沒想到無法久站的她,竟然因為坐在博愛座遭到他人指責&hell...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