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

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78歲吳女士在去年中風癒後假牙不合,因而有吞嚥障礙問題,進食過程長且容易咳嗽,3個月體重減輕了3公斤。女兒擔心母親營養不良,用心購買媽媽愛吃的排骨便當,更費心地把食物剪碎。但吳女士仍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吳女士可吃糊狀或濕潤細軟的食物(IDDSI 4~5),液體稠度(IDDSI 2~4),病患的進食與健康情況才大獲改善。

另48歲王先生3年前罹患鼻咽癌已經痊癒,但最近進食時發現只能喝流質,有些流質會嗆到,有些流質吞不下,且體重減輕。王先生擔心癌症復發,經檢查後發現是因為放射性治療後肌肉纖維化導致吞嚥困難。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王先生調整液體濃稠度為低中度稠(IDDSI 1~2)。

吞嚥困難飲食2大迷思
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指出,一般民眾或病患家屬對於吞嚥困難而進行飲食製備過程中,常出現2大迷思:

1.吞嚥困難把食物剁碎或打成泥就好?
不是什麼食物都只要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其實需考慮食物的軟硬度、食物與液體分布均不均勻的離散性,以及泥餐的黏度、食物離水等問題。

2.使用液體增稠劑一定安全?
液體太稀或太稠都可能有危險,若食物太稀太水恐會引發嗆咳或吸入性肺炎,太稠恐會卡在食道難以吞下;且當食物質地調整後,雖看似量有增加,卻常常忽略營養密度被減少的問題。

吞嚥困難有7種飲食標準
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表示,為了讓營養師或病患家屬可以依據病患的個別吞嚥能力,調製安全且美味的食物,讓病患能早日經口進食,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依吞嚥與咀嚼能力訂出7種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

  • 固體食物分為 3~7級:分別是流質3級、糊狀4級、細碎及濕軟5 級、軟質及一口量6級、容易咀嚼7-EC級、食物原狀7級。
  • 流質食物飲品分為 0~4 級:分別為稀薄0級、極微稠1級、低度稠2級、中度稠3級、高度稠4 級。

 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食物質地依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分成7級。圖片提供:台大醫院)

臨床照顧者若想居家調製安全食物,讓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病患進食,陳珮蓉建議,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自己適合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疫苗到貨傳出好消息,今日上午傳出第二批莫德納疫苗將在下午抵達桃園機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證實這項消息,這批疫苗共24萬劑,效期到今年12月15日。指揮官陳時中日前暗示近日將有疫苗抵台,今日就傳出第二批莫德納疫苗共24萬劑將在下午4時55分抵達桃園機場,由華航負責載運,而下一批41萬劑...

閱讀詳情 »

台灣COVID-19疫情嚴峻,每日本土確診仍然破百例,面對猝死個案是否全面進行PCR檢測,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日宣布,「疫情期間, 猝死個案一律做PCR檢測」,雙北地區即日起開始實施。針對死亡個案相驗,陳宗彥指出,「疫情期間, 猝死個案一律做PCR檢測」,目前就疫情狀況,雙北地區即日...

閱讀詳情 »

近日台灣新冠肺炎雖有趨緩,不過每日本土確診案例仍在百例以上,日前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發生18人群聚感染。針對果菜包裝中心員工染疫,台北農產回應表示,果菜包裝中心區全體員工已完成全面快篩及PCR檢測,一切依防疫規定,檢測結果安全才能進場作業,並於昨天和今天全面停工,安排工作人員再篩檢。針對果菜包裝中心員工...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暗示,近日將有疫苗抵台,今天就傳出第二批莫德納疫苗,共24萬劑將在下午4時55分抵達桃園機場,由華航負責載運,而下一批41萬劑也有望在幾天後來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將於上午9時30分召開全國防疫會議後記者會,由副指揮官陳宗彥主持,也將說明相關疫苗議題。(民視新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