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骨鬆症患者注意! 7大指標中1就符合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鬆症患者注意! 7大指標中1就符合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NOW健康 林詩恩/台北報導】根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骨質疏鬆症為65歲以上銀髮族常見慢性病第4名,且伴隨年紀增加,骨質疏鬆症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加。雖然骨質疏鬆症普遍認知度高,卻鮮少主動篩檢,更對骨折風險毫無警覺,也因此許多民眾直到意外跌倒導致骨折就醫,才發現已罹患骨質疏鬆症;而嚴重骨折後,可能導致失能臥床,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對家庭造成經濟上的負擔。


高骨折風險族群 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


根據2020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學會骨質疏鬆症治療指引建議,骨鬆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可優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提升骨密度和降低骨折風險。目前骨鬆藥物在健保給付已更為完整,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也有了不同的選擇,為再次骨折的極高風險患者提供更積極且更方便的治療選擇。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骨科病房主任戴大為醫師提醒,全台約有130萬名民眾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僅20至30萬人接受骨鬆治療。近年骨鬆治療方式越趨完善,只要遵循醫囑,骨質疏鬆是可以被治療的。建議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要有開源節流的概念,先促進骨質生成以提升骨質密度再減少骨質流失,並持續回診接受治療,讓自己可以保有行動力自在生活,遠離骨折風險。


可依照7大指標 判斷自己是否為高骨折風險族群


根據2021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若骨質疏鬆症患者符合下述其中1個條件,則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


▸骨密度T值低於-3.0

▸最近12個月內發生骨鬆性骨折

▸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中仍發生骨折

▸有多發性骨鬆性骨折

▸服用對骨骼損傷藥物發生骨折,如長期類固醇

▸跌倒風險高或有傷害性跌倒病史的患者

▸FRAX®骨折風險極高患者,如10年主要骨質疏鬆性骨折風險>30%、髖關節骨折風險>4.5%


戴大為醫師提醒民眾,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的疾病,建議骨質疏鬆患者可根據上述條件進行比對,若有符合其中1項即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建議此類患者可優先選擇接受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以快速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折再次發生,患者可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療程。


骨鬆照護越趨完善 讓患者有更多治療選擇


骨鬆藥物大致分為「減少骨質流失藥物」及「促進骨質生成藥物」2大類,前者藥物為抑制蝕骨細胞作用,以防止骨質過度流失,台灣多數骨鬆藥物屬於此類; 戴大為醫師進一步說明,過去骨鬆治療以減少骨質流失藥物治療為主,但研究顯示先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以快速增加骨密度,後續再使用減少骨質流失藥物以維持骨密度,特別對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雙管齊下,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骨鬆開源節流觀念 生成與抑制雙管齊下


戴大為醫師分享,曾收治一位72歲的王阿嬤(化名),6年前因跌倒造成髖部骨折,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後隔年中風,行動不便導致骨質流失更快速,5年間脊椎接續斷了5次,今年6月初轉院進行骨密度檢查發現T值為-3.9,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討論後建議使用促進骨質生成藥物治療,目前阿嬤療程已完成半年左右,原先無法站立,至今已能靠助行器走路,並無再發生其他部位骨折。醫師也提醒阿嬤依然屬於極高骨折風險患者,應持續回診並遵從醫囑、持續接受骨鬆治療。


戴大為醫師最後也提醒,對於有極高骨折風險的骨鬆患者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持續治療不中斷,目前健保給付不同促進骨質生成藥物,可提供患者選擇,若患者無法確定自己的病況是否適用,建議與主治醫師詢問及討論。完成促進骨質生成藥物療程後,也需與主治醫師一同擬定後續治療方案,並遵從醫囑持續治療,才能有良好治療效果,有效避免骨折再次發生。


更多NOW健康報導
▸每天刷牙就夠了? 疏忽這些細節恐拉近與牙周病的距離
▸《海岸村恰恰恰》包金箔的「清心丸」 中醫解密拱辰丹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深夜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好、睡不著;天亮到公司,沒精神、沒活力。這樣的反覆循環是許多民眾的「現代共病」,常覺得自己睡眠品質差,總是越睡越累,或是根本睡不著,瞪著天花板直至天亮。對此,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洪敬倫說明,不要勉強自己睡眠,累積「睡眠慾望」,讓睡眠自然發生、讓身體...

閱讀詳情 »

患有子宮肌瘤的孕婦,在懐孕早期、中期、晚期往往分別需要承擔流產、早產,甚至難產,以及產後有大出血和貧血狀況。現在,孕婦有子宮肌瘤不必怕,透過無創手術,不但可以免挨一刀解除肌瘤,同時能順利產下健康寶寶,可說是守護母嬰健康安全一舉兩得! 高醫附院婦產部舉行566 病例成果分享會。(圖片提供/高雄醫學大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年紀增長,身體部分機能退化,是人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對於長輩朋友的照護,家人親友必須格外留心,無論飲食或日常生活都要注意;配合年節將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師古珮妤建議,可以將食物製作為泥狀餐點,讓長輩方便進食共享歡樂。高齡社會來臨! 長輩口營養攝取不容忽視聯合國世...

閱讀詳情 »

部分西方人進門後不習慣脫鞋,然而鞋底潛藏致病細菌,家中爬行且免疫力較差的幼兒要小心!多項研究發現,鞋底藏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困難梭狀芽孢桿菌等細菌。亞利桑那大學的環境微生物學家喬納森塞克斯頓(Jonathan Sexton)表示,鞋底每平方英寸約有數十萬細菌,但他強調,正常人需長期接觸大量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