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體內循環代謝差溼氣難排除 中醫師告誡春夏好發皮膚病

體內循環代謝差溼氣難排除 中醫師告誡春夏好發皮膚病

【NOW健康 李蔚萱/新北報導】清明節前後不僅時晴時雨,氣溫變化也很大、冷熱無常。中醫師鄭愛蓮表示,清明之後正值春夏交接的時節,短短1、2天之內便可能乍寒還暖,又或者由暖轉涼,溼度也不穩定。皮膚病好發於春夏,尤其北部地區溼氣較旺盛,尤其像台北屬於盆地,雨過放晴溼氣蒸發會聚集在盆地不易散去,此時有皮膚病的患者就容易復發。


鄭愛蓮補充,體內循環代謝較差的人,本身體質溼氣較重,加上外部較溼的環境影響,體內溼氣更難去除,此時溼氣就會從皮膚排出,形成溼疹或汗皰疹。春夏交替之際,很多平時控制得當的皮膚病患者,在此時症狀會惡化,皮膚不僅發紅發癢,還冒出小水泡。除了天氣因素,飲食也是關鍵,例如這次清明連假天氣較炎熱,許多人冷飲、冰品不忌口,體內溼氣堆積,溼疹就會更嚴重,因此近期門診的溼疹患者明顯增加。


鄭愛蓮舉例說明,最近收治1名13歲男孩,其溼疹病史已有2、3年,手肘、後背都有嚴重的紅疹和小水泡,問診時發現男孩平時愛吃炸物,也喜歡冰涼飲料和冰品,體內累積了過多溼氣與廢物,沒有適當排出,因此每年春夏,溼疹都發得特別嚴重。經過調理給予能祛風、排溼和去寒的中藥服用,並搭配純中藥草藥膏塗抹之後,男孩已好轉很多。


鄭愛蓮指出,溼疹患者在急性發作期不可用沐浴乳洗澡,可使用中藥皂清洗,並用食鹽水消毒患部,也可冰敷止癢,不可搔抓以免水泡破掉,導致病情惡化加劇。中醫治療皮膚病,並非只是將病灶症狀壓下去而已,而是著重於調節五臟六腑功能,才能代謝體內老廢物質與溼氣,避免溼氣和毒素從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皮膚排出,以減少溼疹的復發機率。


鄭愛蓮提醒,溼疹病情嚴重者,可能1天需吃4次藥,待好轉後可改為1日3次,應按時服藥,切忌自行刪減吃藥次數,否則藥效無法持續,會影響治療效果。在飲食方面,溼疹發作時嚴禁食用牛羊、海鮮、芒果、番茄、啤酒和冰涼食物,待症狀解除後,即可恢復正常飲食,但仍需適量。只要配合醫囑、注意飲食、不熬夜,輕者治療2到3個月,重者耐心治療2到3年,定能擺脫溼疹糾纏。


更多NOW健康報導
▸舌尖潰瘍2周未癒合是警訊! 一旦侵犯舌內深處恐舌癌
▸包皮過長不一定要割除 醫揭包皮反覆發炎才是關鍵所在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癌症患者不能缺少營養支柱 癌友營養補充補對了嗎?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春夏兩季常有梅雨及颱風,冬天則在東北季風夾帶水氣吹襲下,氣候既溼且冷,因此鞋子能不能防滑相當重要。日前作家劉墉在個人臉書披露,穿著數千元知名品牌運動鞋外出,因鞋子不耐溼滑差點滑倒,消基會調查發現,除少數工作鞋與安全鞋外,一般鞋子不是國家標準強制檢驗項目。 消基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6歲林小姐容易緊張焦慮,從學生時代起就常有頭痛症狀,考試前及月經前後最容易發生,疼痛的部位及性質不太固定,但在壓力解除後發作的程度及頻率都會降低,近日因工作壓力大又有頭痛的情形,曾就診西醫服用止痛藥。林小姐求診中醫,希望藉中醫調理,能降低服用止痛藥機率,台南市立醫院中...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農曆過年送舊歲迎新春,當然少不了開運年菜與應景零嘴,然而年長者們脆弱的腸胃可受不了這樣的「厚待」,總在年節時抱怨「胃糟糟」,經常引起腹脹、便秘、胃痛等腸胃不適。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至翔提醒,老人家腸胃功能不如年輕人,若年節飲食不忌口,可能使慢性病失控,也造...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南報導】除夕圍爐家人團聚,全家一同大吃滿漢全席,桌上除了要有整尾的魚象徵年年有餘外,一定還會有1盤「長年菜」象徵延年益壽。但若長期有心血管疾病,且正在服用抗凝血劑香豆素(Warfarin)者,除了大魚大肉要適量外,就算是吃蔬菜也要十分小心,千萬別吃過量。 心房顫動服用抗凝血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