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高度近視易合併青光眼 建議每年一次眼底檢查

  國內高度近視患者越來越多,步入中年後,即為青光眼高風險族群,可能造成視野缺損,甚至引發失明,臺北榮民總醫院引進最新微創青光眼手術,不僅破壞少、傷口小、手術時間短且預後佳,迄今已完成48例,超過一半的患者不用再接受青光眼藥物治療。

  北榮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柯玉潔指出,青光眼是1種視神經病變,會導致視野缺損,到了疾病末期,中心視力受損,甚至會喪失光感,造成不可逆的失明,盛行率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上升。

  衛生福利部統計,104年全國青光眼就診患者約34萬人,其中40歲以上病人就有29萬人,柯玉潔表示,初期青光眼並無症狀,建議高度近視者在30或40歲時,就應定期到院接受眼底視神經檢查。

  治療方面,控制眼壓的平穩是減緩青光眼患者視神經功能繼續損傷的關鍵,平時以點藥降低眼壓,如果眼壓控制不夠穩定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時,就必須透過青光眼濾過手術幫助眼壓穩定。

  柯玉潔說明,傳統青光眼濾過手術以「小樑網切除濾過手術」為主,除了耗費時間較長,術後結膜、鞏膜都有傷口及縫線,容易產生疼痛、刺痛、紅眼等副作用。

  至於微創青光眼手術,係利用微細的中空軟導管將房水從前房引流到結膜組織間來降低眼壓。經由2毫米的角膜切口,以注射器將支架經由前房角穿透鞏膜輸送到結膜下,不需切割結膜與鞏膜,不會破壞眼球表面組織,手術時間較短,術後恢復較快。

  柯玉潔進一步解釋,中空凝膠支架植入後,房水流到結膜下形成結膜濾泡,形成通道達到降壓效果,但手術中如果產生過多疤痕,導致組織生成,就可能阻塞通道,讓減壓效果打折扣,因此,除了手術經驗之外,醫師還必須有能力處理疤痕組織形成所帶來的阻塞問題。

  最後柯玉潔提醒,青光眼屬於慢性疾病,嚴重時需要多次手術,建議初次手術可以選擇組織破壞較少的微創手術,如此一來,便能預留更多的治療選項。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國內出現有民眾預約了打疫苗,最後卻沒出現,導致「殘劑」不得不被丟棄的浪費現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上午宣布全面鬆綁,即日起開放18歲以上國人就能候補打殘劑,但究竟怎麼排隊?怎麼候補?大家仍霧煞煞,陳時中下午進一步公布原則,下放所有權限給地方政府跟醫療院所...

閱讀詳情 »

中國今日新增24例COVID-19確診,7例疑似病例,全部都是境外移入。其中上海、四川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各有1例從台灣輸出的案例。上海衛健委通報,24日新增6例境外移入確診,其中1例來自台灣。該案例為中國籍,在台灣工作,21日自台灣出發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入關後即被集中隔離觀察,期間出現症狀,綜...

閱讀詳情 »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又有新的武漢肺炎變異株?原本0確診許久的屏東縣,昨(23)日又出現1例確診個案,疫調後發現源頭是一對從秘魯返台的祖孫,這種變異株的名稱叫「Lambda」,正在秘魯延燒,讓外界擔憂,台灣會不會因此淪陷;而Covid-19突變株「Lambda」目前已在29個國家/地區現蹤,世界衛生組織...

閱讀詳情 »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今日獨家爆料,週末又有疫苗來台,她也提到立委王定宇臉書昨天晚上貼文似乎就有透露疫苗要來台。日本今日上午宣布追加提供100萬劑AZ疫苗給台灣,王定宇在臉書發文「週末第一件好事發生了」,網友則留言「還有第二件嗎?」王定宇昨日在臉書簡短發文「快要週末了,期待有美好的事情會發生!」底下留言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