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高血壓用藥仍起伏不定 導管治療有助穩壓

  高血壓是台灣罹病人數最多的疾病,保守估計,全國約有4至5百萬人血壓偏高,必須持續用藥,不過部分患者血壓起起伏伏,難以達標,台灣高血壓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建議,這類患者可考慮以導管治療高血壓。

  63歲的黃先生罹患高血壓已10多年,期間持續用藥且控制飲食,不敢吃太鹹的食物,也練習慢跑,但血壓始終起伏不定,有時收縮壓甚至飆破180毫米汞柱。由於黃先生的父親曾有嚴重心肌梗塞,堵塞3條血管險些命危,醫師建議他更應積極控制血壓,經過評估,患者決定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終於讓血壓達標,擺脫心頭大患。

  黃先生指出,自己即使服用高血壓藥物,血壓仍忽高忽低,爬樓梯時感覺體力變差,容易喘個不停,擔心自己會跟爸爸一樣突然心肌梗塞,因此積極就醫,經檢查發現,他的心臟血管功能還不錯,但必須嚴格控制血壓,否則難保急性冠心症發作,為此,他接受了導管治療。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表示,台灣20歲以上成年人當中,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國內目前有近500萬名高血壓患者,卻有3分之1不知道自己血壓偏高,即使得知罹病,能妥善控制的患者比例僅3至5成。

  王宗道說明,血壓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如確診為高血壓,血壓在160/100毫米汞柱以下,建議先透過限鹽、限酒、減重、戒菸、飲食控制、適度運動等方式調整血壓,經觀察3個月後,若血壓仍未獲得控制,就必須用藥治療。

  部分患者服用降血壓藥物後效果不佳,台灣高血壓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發表治療共識,如用藥效果不佳、常忘記吃藥、難忍藥物副作用或合併有器官損傷等患者,一旦門診血壓值達150/90毫米汞柱,建議可使用「高血壓導管治療」,降低腎交感神經活性,積極控制血壓。

  王宗道談腎臟在血壓調控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果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會造成腎素分泌增加,進而提升鈉再吸收作用、降低腎臟血流,導致血壓升高。高血壓導管治療作法與心導管類似,均從患者鼠蹊部進入體內,導管進入腎動脈後,以微能量降低末端過度活躍的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

相關推薦

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僅次於日本與美國,洗腎人口逐年上升,洗腎人口密度更是世界第一。慢性腎臟病對患者來說不論生活或治療上都會帶來不少麻煩,而對於身體的狀況、保養、治療更應該要全面去了解,才能避免未知帶來的恐怖與錯誤的判斷,幫助自己不要逐步陷入洗腎的輪迴裡。 影片:【國語版】慢性腎臟病 你應該知道的事情...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有些固定的飲食模式方便了自己,卻可能苦了健康!一名42歲、工作常要外出跑業務的男子,因為拜訪客戶方便,解決三餐的方法就是手搖飲料再配上快速可得、食用方便的麵包,男子還自認手搖飲料跟麵包口味選項多種,就算每天三餐吃也不嫌膩,甚至一有壓力時,還會再來個甜口味的麵包或是精緻...

閱讀詳情 »

  過動症與「好動」並不同  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失調為患病主因 不少孩童因體力充沛、活潑好動,被家長誤以為患有「過動症」。事實上,過動症與調皮搗蛋不能劃上等號。醫師提醒,經過充分的行為規範的教導和練習後,大部分孩童可以配合情境表現出合適的行為,例如:在操場上遊戲、跑步,在教室可...

閱讀詳情 »

  思覺失調成近年熱議話題  年輕成人是發病高峰? 近年隨著戲劇節目及衛教宣導,民眾對精神疾病的認知有所提升。不過,當隨機傷害的社會事件發生時,仍可見到媒體報導加害人宣稱自己罹患「思覺失調症」,導致思覺失調症受到部份誤解與污名化,甚至引發群眾恐懼。亞東醫院精神科江惠綾醫師強調,...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