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高達4成癌症病患 非因罹癌過世 而是敗在這原因

高達4成癌症病患 非因罹癌過世 而是敗在這原因

圖/TVBS提供

「癌症」二字往往讓人聞之色變,拜現代醫學科技所賜,癌症已非不治之症,有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是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一旦病患營養不良,除了會體力下滑,還有可能影響免疫功能,影響傷口癒合速度,增加增感染風險,嚴重時甚至會需要中斷治療療程。既然營養均衡如此重要,患病時食慾不佳該如何補充營養?TVBS《健康2.0》節目主持人鄭凱云表示,米是藥食同源的最佳食補素材,食慾不佳時,可以喝米湯補中益氣。並邀請專家來賓分享,如何  透過食補打造營養充足的體質,成為對抗病魔的最佳後盾!

很多人都以為太「瘦」才叫營養不良,但其實「肥胖」、「長白髮」也都算是營不良的表現!基隆長庚外科教授江坤俊醫師就表示,有的病人來看診,明明還算年輕,卻已經開始長白髮,如果沒有家族相關遺傳疾病,就很有可能是營養不良導致。營養不良會影響毛囊黑色素細胞製造黑色素,因此降低黑色素細胞DNA自我修復的能力,才會產生年紀輕輕就長白髮的情況。此外,基隆長庚醫院護理師陳麗華,遇過一名女性病患,以為自己是虛胖體質,求診時出現頭暈、心悸症狀,本來以為是貧血或是肝功能有問題,經檢查後發現竟是營養不良,一問之下才知道她平常嚴重偏食、水分攝取不足。

癌症的病患會有所謂的惡體質跑出來,造成你身體的代謝情況改變,同時它會分泌一些發炎的物質,讓你覺得整個人很疲憊。癌症惡體質可以分為前期、中期跟後期,如果進入中期跟後期,病情可能就會出現無法逆轉的惡化,所以必須要補充營養為身體打底,把握前期可以逆轉的黃金時機!基隆長庚外科教授江坤俊醫師曾遇過一名女性乳癌患者,就是所謂的「癌症惡體質」,就診時身體十分虛弱,問診發現女子罹癌2年,但僅尋求偏方療法也未注意營養攝取,因此出現肌肉流失、體重不斷下降等症狀,醫護團隊雖然一直補充營養,但女子出現體力降低、吃不下、不想動等癌因性疲憊症狀,甚至無法下床活動,最後身體更加虛弱,癌細胞轉移而不幸病逝,若女子罹癌後盡速就醫,並維持好體力進行治療,其實是有機會讓病情好轉的!

食慾不振時要如何補充元氣?推崇傳統醫學的藥學專家楊玲玲博士曾在研究室所進行的動物抗體實驗,發現以「米湯」餵食小鼠可誘生抗體力價產生,此驗證了「米湯」會使抗體增加,提升免疫力,如同口服點滴。楊玲玲表示,米在中藥領域有「補中益氣、功同人參」的美譽,更是「藥食同源」中最佳的滋補來源。她也曾將粥上層白黏糊香的米湯粥液加入甘草、黃耆等中藥,使米湯躍升為滋補養生的「玉露」,然後讓病患每天循序漸進地服用。一陣子後,原本無法進食或吞嚥困難的病人竟能張口將米湯嚥下,反胃嘔吐的副作用也消失了,體力逐漸恢復,進而讓病況逐漸好轉至可自己進食,生活品質大大提升。

高達4成癌症病患 非因罹癌過世 而是敗在這原因

圖/TVBS提供

熬煮「玉露」時,除了白米也可使用糙米、發芽米,像吃素的人容易缺乏維生素B12,發芽糙米就有豐富維生素B群。此外,營養師劉怡里表示,人體中有一個中樞神經抑制性的神經傳導物質GABA (氨基丁酸營養素),具有調節睡眠、穩定血壓及調節壓力的功能,糙米內含豐富GABA,發芽糙米所含GABA更是未發芽的糙米的1.5倍。

高達4成癌症病患 非因罹癌過世 而是敗在這原因

圖/TVBS提供

維生素B6則是大腦製造GABA的重要輔助酵素,江坤俊解釋,這也就是助眠產品需要添加維生素B6的原因,因為大腦合成GABA須要維生素B6當輔酶,要補充維生素B6,建議可藉由鰹魚、鮪魚、鮭魚、秋刀魚、牛肝、鯖魚、香蕉、開心果、腰果等堅果類食物中攝取。要了解更多「食補養身」的相關內容,請鎖定TVBS 56頻道每週六、日晚間7點《健康2.0》,節目中將有詳盡的示範和解說。

相關推薦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普遍可以觀察到的現象,黃疸的發生是因為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而表現在外的現象,而膽紅素是血紅素代謝過程的產物,依照每個嬰兒的代謝能力和相關身體狀況會有所差異。正常的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不應該有黃疸,出生後第2至3天逐漸上升,在第5天左右到達最高值,第2個星期開始下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閱讀詳情 »

1名55歲的盧姓婦人到院自訴,臀部到髖關節疼痛超過半年,曾經求診多家骨科診所及醫院,但都診斷為腰椎長骨刺,復健了2個多月也沒有改善,只好繼續求醫。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黃伯仁說明,婦人疼痛範圍從臀部後面、腹股溝前面到大腿外側,且10年前曾因車禍發生壓迫性骨折,做過胸椎骨...

閱讀詳情 »

1名男子到復健科門診,自述因清明節掃墓,整個下午都在除草,隔天覺得中指下的手掌有點痛,第3天情況更嚴重,抓握東西或手指彎曲伸直時還會發出喀拉的聲音,因此擔心是不是中風。經診斷,上述的症狀其實是「板機指」,正式醫學名稱為「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厲家珍解釋...

閱讀詳情 »

以色列科學家使用患者自身的組織作為材料,3D打印出史上第1顆帶有血管的心臟組織。 以色列科學家使用人體組織,3D打印出人類歷史上第1顆帶有血管的心臟組織。是當代的1項科學突破。這顆3D打印出的小心臟大約2.5釐米,包括細胞、血管、心室和腔室,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科研成果。 分子細胞生物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