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鬧鐘一響,你要是不馬上起床就死定了!竟然會有這麼恐怖的後果...太可怕了!

鬧鐘一響,你要是不馬上起床就死定了!竟然會有這麼恐怖的後果...太可怕了!

 (圖片擷取自wikihow

每天早上,當你沉浸在甜美的睡夢中,卻忽然被手機上設定的鬧鐘叫醒,是不是感到很痛苦?

為了減少這種痛苦,你是不是會把手機鬧鐘調到提前10分鐘,在鬧鐘響起之後按一下「小睡」,以便在半睡半醒中再享受一會兒美好的賴床時光?

 

「二次起床」讓你一天都沒精神

據法國一項調查顯示,64%的法國人有著這種「二次起床」的習慣,但是這些受調查者均表示,並沒有感到因此而得到了更多的休息。

法國國家健康和醫學研究院神經生物學研究主任若埃爾‧阿德里安指出,設置鬧鐘提前叫醒自己,其實只是讓早起的痛苦提前到來,而在鬧鐘響起後10分鐘的「補睡」質量遠不及「一氣呵成」的10分鐘的睡眠質量。

若埃爾‧阿德里安醫生說:當鬧鐘響起,你按下『稍後提醒』後贏來的10分鐘的小睡,質量是很差的,對健康也非常不利。因為這會讓你處於一種淺層睡眠狀態中,而淺層的睡眠會帶給我們格外的疲憊感。你會覺得很累,並且一整天都無法恢復精神。

若埃爾‧阿德里安醫生的論據是,間歇性的打盹會擾亂身體內在的生物鐘,並且讓大腦中「醒與睡」的節奏失調。簡單來說,「碎片化的睡眠無法使大腦得到休息,也無法讓身體機能得到必要的修復。」

總而言之,那些「稍後提醒」帶來的碎片化的「補充睡眠」並不能讓我們從中獲得必要的休息,而一次次將我們從睡眠中叫醒的鈴聲則會讓我們一整天情緒不佳。

法國預防和教育局的另一項調查研究發現,持續不斷的鬧鐘對於易失眠的人來說,帶來的痛苦更加嚴重。

「一次性起床」才能讓你恢復元氣

關於如何起床才能獲得更好的休息,若埃爾‧阿德里安醫生認為:「最好的方法是一次性起床。應該把鬧鐘調到正常的起床時間,當鬧鐘響起後直接起床,而不是讓鬧鐘提前響起,把睡眠時間分割開來。這樣你才能擁有一個深度並且能夠讓你恢復元氣的睡眠。」

如何科學地調整起床時間?

調整起床時間的最佳方式是循序漸進——開始的2-4天提前10-15分鐘,待到完全適應之後再重複此過程。假設你平時8:00起床,切忌突然調整到6:00,而是先嘗試著改成7:45。

看起來這樣的調整似乎太慢了,你當然可以無視這條建議。然而,根據我自身的很多試驗結果,最愉悅以及最能持久的調整作息時間的方法都是緩慢而漸進的。

將起床時間突然提前一小時甚至更多是很痛苦的,而且很可能無法堅持。如果你突然提前了1-2個小時起床,頭一天你會感到很艱難,完全不會有享受的感覺。第二天會遭遇更嚴重的睡眠不足,生活狀態比起前一天更加惡化(前提是你能夠連續堅持2天)。而到了第三天則會愈發加劇。

最終,你要麼從重重的艱難中挺了過來(這至少要受一個星期的罪),要麼你會在某一天睡到很晚然後重新來過或者直接放棄。

睡眠模式是很難改變的,所以循序漸進的方法效果更好。順便說一下,這同樣也適用於飲食習慣、鍛鍊習慣、整理習慣以及很多其他習慣。

1、興奮起來。

前一天晚上,計畫好第二天早上要做的,能使你興奮的一件事。可能是你想要寫的一篇文章,一套新的瑜伽動作,冥想,你渴望讀的一本書,或者能點燃你鬥志的一個項目。早上醒來以後,記起那件使你激動不已的事,它會成為你起床的動力。

2、跳下床。

沒錯,滿懷激情的蹦下你的床。跳起來張開雙臂,彷彿是要大喊,「沒錯!我還活著!用我的懷抱和瘋狂的熱情來搖滾這一天吧!」說真的,這招非常管用。

3、把你的鬧鐘放在房間的另一端。

如果鬧鐘就在你旁邊,你會按下貪睡按鈕。所以如果把它放到房間的另一端,你必須要起床(或者跳下床)才能把它關掉。接著,養成習慣關掉鬧鐘後直接奔向廁所去釋放。釋放完之後,你就不太可能再次回到床上了。這時,想起那件令你激動的事。如果你不是跳下床的,至少伸展一下你的四肢去迎接嶄新的一天。

 

文章轉載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小強素有「發電王」之稱,不是他有勾魂眼或魅力十足,而是到了冬天,就經常自體發電,在換衣服、與人擦肩而過,或是碰到車門或門把時,突然靜電發作劈啪作響,身體手掌隱隱作痛。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治醫師康宏銘指出,靜電是1種警訊,可能代表著身體太勞累,長期處於缺氧狀態,或是心肺循...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知名網紅理科太太開賣稱為「太空人維他命」的營養補充品,不到24小時就集資破千萬,顯見台灣人為了速成健康的心。雖然商品介紹淺顯易懂,也有提醒不宜服用的族群,但身為輔大營養系講師的營養師林雅恩提醒民眾,「營養不是有就好,服用保健食品有一定風險,需先檢視自身狀況是否適宜。」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上班族每天約有1/3時間坐著辦公,即使四肢尚稱勻稱,腹部就是累積不少脂肪,再加上春節長假,因多吃少動,不少民眾發現自己都變成「大腹翁」、「小腹婆」了,不但影響體態,也可能影響健康,令不少人感到困擾。平均久坐6小時 少動小心大腹翁根據國健署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國人每日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桃園報導】包皮過長嚴格說來並不是1種疾病,但若因清潔不當造成反覆發炎或是包莖,造成排尿困難時,可能就需要考慮手術治療。1名年約30的男性上班族,因為包皮推開偏緊不適而就醫,起初採取類固醇擦藥緩解,結果返家發生腫脹、推開到底無法退回等情況,2天內又回診緊急開刀處理,最後選擇微創包...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