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鼠蹊部常痛到無法動? 醫:小心是「疝氣」惹禍

鼠蹊部常痛到無法動? 醫:小心是「疝氣」惹禍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今年46歲的謝小姐,有記憶開始,左側鼠蹊部就常鼓脹不舒服,長輩說是「墜腸」,因聽說疝氣可能自然痊癒,就沒再積極處理。成年後卻常因疝氣卡住痛到坐立難安,也曾在捷運站被別人的手揮到,痛到在原地許久無法動彈;直到某次看到嘉義長庚有關單孔腹腔鏡疝氣手術的報導,毅然搭高鐵南下尋求治療,數天後迅速恢復日常生活,也解決了她多年的困擾。

疝氣俗稱墜腸 嚴重恐至死亡

嘉義長庚小兒外科王世憲主任表示,疝氣俗稱墜腸,意指體內臟器或組織通過某薄弱處或破洞造成位移,以腹股溝(鼠蹊部)疝氣最為常見,男女生發生比例約為8:1,兒童及老年是罹病的兩個高峰期。患者會有腫脹及疼痛感,若臟器卡住造成箝頓性疝氣,還可能導致壞死性休克,甚至死亡。

腹股溝疝氣分2種 成人情形複雜預後不佳

腹股溝疝氣依其形成的機轉與位置,可再分為間接(外側)型及直接(內側)型疝氣。王世憲主任解釋,青少年及兒童疝氣基本上都屬間接型,手術原則是將內環開口關閉,不論是傳統手術或腹腔鏡內環縫合術都是不錯的選擇。

成人的情形則比較複雜,雖然間接型的比例多於直接型(約7:3),但有時候卻是兩者並存(混合型),而手術前又很難去分辨這些型態,所以目前的成人疝氣手術多是將人工網片大範圍鋪蓋在包含間接型及直接型的位置上;雖然提高手術成功率,但組織破壞的程度也相對大,患者術後常有疼痛、異物感、網片排斥、甚至感染等問題。

治療成人疝氣手術 成果獲國際期刊肯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世憲主任將單孔腹腔鏡應用在成人疝氣的治療上,手術中先利用單孔腹腔鏡確認疝氣的型態後再做修補,不但達到客製化手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把間接(外側)型疝氣的手術時間縮短到10來分鐘,也降低對組織的破壞,術後毋需住院,也幾乎不留下任何疤痕。

王世憲主任補充,單孔腹腔鏡的另一項優點,是術中能順便做對側探查,萬一發現對側有疝氣孔洞就能立即修補,完全解決了一般疝氣術後對側續發的窘境。整體病人術後的復發率低於5%,慢性疼痛僅佔1.6%,完全不亞於其他的手術方式,成果榮登在2020年10月份的「科學報導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延伸閱讀】

指關節疼痛打字困難 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身!

她脖子凸又聲音沙啞 原來藏了顆15公分瘤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33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渝樺報導】第一期或第二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也可能是高風險族群!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王銘崇表示,多發性骨髓瘤的高風險族群,相對正常風險患者,有治療效果不佳、易復發、存活時間短等問題。他強調,患者治療要有耐心,現今越來越多藥物組合可以減緩疾病復發以及惡化時間,提升患者存活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緩解腰痛!日本骨科瑜珈事務局代表、松浦骨科醫院院長井上留美子表示,腰椎疼痛跟身體的保養不夠有關,想要緩解腰痛可藉由一項伸展運動,在不會讓腰部感到疼痛的程度內,保持身體向前彎曲的姿勢五到十秒,利用膝蓋伸直的力量,有助於緩解腰椎關節疼痛,呼籲民眾運動前要...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增3名確診境外移入病例,除2名國籍航空機師(第765例與第766例)外,另有1名印尼籍船員(第767例),第767例入境完成居家檢疫,船務公司自費篩檢今日確診。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案767為40多歲印尼籍男性,12月3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綜合報導】冬至吃湯圓古時象徵長大1歲,也因形狀象徵圓圓滿滿,天氣較冷,熱熱的甜湯喝下肚也會有濃濃滿足感,再加上現代湯圓口味不斷轉變,牛奶糖、花生醬、抹茶等創新口味,滿足了「嚐先」的好奇心,然而營養師提醒,湯圓不僅熱量高,澱粉特質與糖份對代謝症候群患者也有一定威脅,強調有「吃到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