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鼻過敏導致鼻水「共共流」 檢查竟發現罕見翼管神經瘤

鼻過敏導致鼻水「共共流」 檢查竟發現罕見翼管神經瘤

【NOW健康 王澍清/台中報導】過敏導致鼻水「共共流」,就醫檢查竟意外發現罕見翼管神經瘤!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醫師許原禎表示,翼管神經瘤全世界不到20例,這是台灣首次報告第1例,相當罕見。許醫師運用內視鏡導航系統分離腫瘤與周圍腦神經血管並成功摘除,病人術後復原良好,解決過敏外也拆除腫瘤炸彈。


才30多歲的張先生,從小就有鼻過敏症狀,吃東西不論冷熱,都會鼻水直流,連吃藥、噴鼻噴劑都無法改善。張先生原想放棄治療,但看到侄子嚴重鼻過敏流鼻水是透過翼管神經手術解決,重燃希望而就醫。


許原禎醫師初步判斷翼管神經截斷手術,可解決張先生吃東西鼻水狂流的症狀,沒想到手術前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張先生右側翼管神經靠近翼顎窩附近有1個約2公分的腫瘤。許醫師解釋,長在翼管神經上的腫瘤屬於「神經髓鞘瘤」,把神經當作電線形容,神經髓鞘瘤就是從包覆銅線的絕緣層長出腫瘤,儘管神經髓鞘瘤多為良性,但如果腫瘤持續長大,將壓迫周邊神經與血管,可能影響視力與顏面感覺,不僅更難處理,傷口也會更大,復原期更長。


張先生翼管神經瘤位於翼顎窩,靠近眼窩、顱底與主動脈,傳統開顱手術或放射線治療都有傷害顏面神經與血管疑慮。許醫師與病人討論後,決定採用內視鏡微創手術剝除腫瘤。許醫師表示,根據文獻紀載,過去翼管神經瘤都採開顱手術,自鼻腔切開上頷骨頭,才能打開手術視野摘除腫瘤,這方式傷口大、復原時間長,很容易造成感染,且可能有臉麻與視力衰退等腦神經受傷後遺症。


許原禎醫師為了縮短病人復原時間並降低臉麻與視力副作用,採兩階段微創手術。第1階段先手術截斷翼管神經解決病人吃東西嚴重流鼻水過敏,同步為第2階段的腫瘤摘除手術建立通道,避免傷害三叉神經與周邊組織,造成後遺症;第2階段腫瘤手術,從前階段手術建立的通道,以內視鏡由後往前摘除腫瘤。許醫師表示,雖已建立通道,但腫瘤位置在顱底、眼窩並貼近主動脈,加上腫瘤已沾黏翼管神經,剝除不易,手術更須戰戰兢兢,一點一點從翼管神經上剝除腫瘤,避免傷害主動脈造成大出血。


鼻過敏導致鼻水「共共流」 檢查竟發現罕見翼管神經瘤

▲透過影像檢查,發現翼管神經瘤緊鄰動脈,必須一點一點剝除腫瘤,避免大出血。(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雖然由後往前手術比較費功夫,但透過微創手術保留原本黏膜組織,減少不必要的破壞,不但術後復原快,對病人日後生活比較不會造成困擾。張先生手術拆除腫瘤後復原良好,吃東西也不再鼻水直流。他感謝許醫師讓他臉部外觀與功能都沒改變,也解決了心頭大患。


更多NOW健康報導
▸【影】糖vs.醣 傻傻分不清?! 糖尿病患者為什麼要控血糖?
▸ 面對寒流與變種病毒夾擊 超級抗氧化酵素SOD化解危機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學會控「醣」、穩住血「糖」 控制糖尿病其實沒有這麼難!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終身投入教育界,帶領無數莘莘學子的退休女老師,年過60歲後,記憶力日漸衰退,常常找不到東西,有時候是錢包,有時候是醬油,而且會堅持當下一定要找到才能做其他事。直到有天,患者自己搭公車坐過站,下車後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回家,焦慮不已的患者只能打電話請先生來接她。這件事情讓家...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37歲賴先生十多年來飽受脊髓空洞症所苦,四年來歷經三次手術,雖然改善左手無力症狀,但卻經常痛到無法成眠,導致精神狀況不佳,接受多種治療均不見效,所幸透過「脊髓電刺激療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治療後,疼痛指數從10分降至3分,睡眠品質也大幅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媒體報導指出,有1名51歲男子於10月10日接種流感疫苗,10天後出現手腳發麻、呼吸急促等症狀,緊急送往加護病房,一度病危,醫院發出病危通知,脊髓液化驗確診為罕見的「GBS格林巴利症候群」,醫師懷疑可能與疫苗有關。 韓國近日傳出近50位民眾疑似因施打流感疫苗而死亡,這...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楊芷晴/新竹報導】從事兩岸經貿的55歲李姓台商,多年前因上顎缺牙12顆即配戴活動假牙,自從2年前出現第1次鬆脫後,就經常陷入脫落、黏合的惡性循環,由於牙根處常積塞食物殘渣,以致牙根最後幾乎爛光光,不僅發出異味,就連活動假牙也黏不牢,不慎脫落時,要趕快戴上口罩才能避免出席社交場合的尷尬,...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