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齊「心」抗疫超重要! 專家提出身心因應策略

齊「心」抗疫超重要! 專家提出身心因應策略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台灣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已連續10天以上破百例,民眾每天在家防疫,最關心的就是疫情消息,隨著確診人數的起伏、確診者足跡所在而有心理波動。從此現象可見,疫情影響我們的不會只是身體或是疾病的問題,也會帶來心理壓力與情緒問題,因為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以及廣泛圍的影響性,針對如此情況,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黃玉書主任分享在疫情之下的因應策略。

第二次的疫情爆發,來得凶猛且無情,黃玉書主任表示,這造成的心理壓力遠勝於去年的恐懼,因為我們正與這些看不見的病毒正式交戰,也清楚這已經不再是傾全力防堵能夠解決的問題。受影響的不只是確診者、家屬、被隔離者的污名化問題,許多人也都受到劇烈的打擊,像是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消毒國軍,以及失業者、航空業、新冠高風險族群或是同時上班也要陪伴年幼孩童的父母,種種心理層面的問題,都極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與關心。

根據政府從正向神經心理學介入,針對新冠肺炎疫情設計並發展出「P.E.A.C.E五部曲」,黃玉書主任歸納民眾常見問題,建議可以遵循下列因應策略:

● 遵從政府及專家的防疫措施,我們絕對要有信心去相信科學與專業。切勿傳遞錯誤的訊息,散發恐怖的資訊

● 給予周遭親人同事朋友,不管是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更多的同理心與支持,而不是互相懷疑與指責

● 正向思考且學會接納各種負面的情緒,比如當面對家人或朋友出現的焦慮不安、生氣煩躁,或一直抱怨吃不太下、睡不好等等情緒,要先能夠停下來傾聽,並告訴自己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並要同理他人,這就是轉念及正向思考

● 維持正常的作息,足夠的營養與運動。充足的睡眠更能夠減少焦慮及憂鬱的產生

● 適度地「減少」觀看新冠肺炎相關重複新聞報導,轉而做一些平常比較喜歡的事情,比如聽一些好聽的音樂、看一本喜歡的書籍,甚至在家做瑜伽也有適度的運動效果,同時亦可減緩焦慮憂鬱情緒。

● 如果發現心情出現較大波動,如焦慮、恐慌、心悸,同時也出現失眠等等症狀,且一週超過三天以上的失眠,則建議應該尋求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師的專業協助。隔離者可撥打免費諮詢專線1925尋求專家協助。

「心理抗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維持好的身心狀況,方能共同面對疫情的挑戰,也是對整體社會最有效的應對方法。

【延伸閱讀】

全民齊心抗疫 馬偕兒醫辦「我手畫我口」口罩設計比賽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02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52歲男子強忍腰酸好幾星期,實在無法忍受才求醫,發現兩顆約二公分大的結石堵住左腎臟出口,已形成嚴重的腎水腫,經軟式輸尿管腎臟鏡以鈥雷射轟碎結石,僅住院兩天就回家躲疫情。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泌尿外科主任江冠忠表示,雖然疫情當頭,腎結石病人千萬不能強忍,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全球COVID-19疫情肆虐,連台灣都無法避免,國際統計發現,高齡與慢性病患者相對容易演變為重症,甚至死亡。已知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應特別注意個人防疫,也應盡快施打疫苗,但更有許多民眾甚至有慢性病而不自知,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文祺表示,其實中...

閱讀詳情 »

2021.08.01更新【NOW健康 陳敬哲、陳如頤/整理報導】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因新冠肺炎(COVID-19)死亡者,截至2021年8月1日為止,已經有789人不幸病逝。隨著全球疫情日益嚴峻,指揮中心每日下午2點固定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疫情報告及相關防疫政策。 自從2020...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方興未艾,如今再添Delta變種病毒肆虐全球近百國,入境台灣也讓各界繃緊神經。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陳適安醫師表示,Delta病毒傳播力據相關文獻探討,傳染力高達1傳10人,症狀也從發燒典型症狀,轉為流鼻水、頭痛等類流感狀況。雖然目前高屏成功防堵病毒擴散,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