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新冠病毒專攻人體微血管密布區 加強微循環成為新焦點

新冠病毒專攻人體微血管密布區 加強微循環成為新焦點

【NOW健康 陳木森/綜合報導】近期新冠肺炎重創台灣,使得人心惶惶,影響民生經濟。哈佛大學共衛生學院發布了1篇論文表示,無論未來是否研發出疫苗,新冠病毒可能會持續到2025年才會消失。然而,2025年後是否能擺脫新冠肺炎,目前仍舊是個未知數。


新冠肺炎患者恐面臨2度感染 甚至衍生多重器官衰竭


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英國針對47,780位第1波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大規模研究追蹤後發現,近3成患者再度入院,約1成2患者死亡,其中與心臟、肝或腎問題,及部分罹患糖尿病的併發症風險有關。


不少新冠肺炎患者常見症狀為嚴重疲勞,其他包括呼吸困難、持續咳嗽、關節疼痛、肌肉疼痛、聽力和視力問題、頭痛、味覺和嗅覺失靈,以及心臟、肺、腎臟和腸道的損害,每個罹患者的症狀不全然相同,但如果患者自身免疫力無法恢復正常,很可能再面臨2度感染,甚至衍生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嚴重後果。


ACE2受體在微血管分布密度高 容易就會成為新冠病毒感染後的受損區


ACE2受體在微血管分布密度高,容易成為新冠病毒感染後的受損區,尤其是呼吸道上皮細胞。臨床研究也指出,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內最直接侵犯的就是咽喉、肺部,而這種病毒還有一種特性是會尋找微血管豐富之處,包括肺泡、睪丸、腎臟、腸系膜、腦部等部位進行複製。


ACE2是細胞膜表面受體,病毒要穿透受體才能到細胞內部,新冠病毒必須結合ACE2受體,才能進入細胞內部,尤其在微血管豐富部位的ACE2接受體分布的密度高,很容易就會成為感染後的受損區域,包括腹瀉、記憶力衰退、睡眠障礙等症狀。


改善微循環已成預防新重點 借助科技提升免疫


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往往在急性期已受到多重器官傷害,即便病毒被殺死後,身體已被破壞的微組織、微循環尚未完全復原,必須經過一段時間進行修復,當身體無法透過大量運動促進體內微循環達到良好狀態時,若能透過使用醫療科技研發的新產品,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好方式。


透過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方式,如歐洲原裝進口取得衛署醫療證號的班默(BEMER)磁場治療,即使在家也能幫助改善微循環,它透過專利微弱跳動、特殊、多維的信號裝置所產生的電磁場,對於身體微循環局部及整體進行調節,幫助廢物代謝,也能維持正常免疫力,避免暗藏體內的病毒伺機而動。


全球疫情尚未停歇,人人都須提高警覺,每個人日常能做的就是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戴口罩,秉持健康規律的生活作息,維持適度固定的運動,少碰接觸菸酒等有害物質,同時藉由外在高科技儀器輔助促進體內微循環,皆有助遠離疾病上身。


更多NOW健康報導
▸死亡病患詳細資訊:最新!台灣新冠肺炎 死亡案例事件簿
▸「疾管家」開啟實聯制功能 掃描QR Code足跡全都錄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常見於老年人因骨鬆發生的手腕橈骨遠端骨折,治療方式不再像過去單純包著厚重石膏,不僅治療時間長,還必須承受長時間石膏固定引起腕關節僵硬等併發症的風險;近年來「鎖定式鋼板」的治療趨勢,能縮短這類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恢復期,更提昇治癒力。許多老年人跌倒時以手掌支撐地,造成手腕橈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根據衛生署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癌症已蟬連三十年排名第一,而且也經常發現有高齡八、九十歲的老人家罹癌;在臨床上,就有一名家住彰化的九旬老嫗,因罹患罕見「總膽管癌」,導致出現腹痛與黃疸症狀,經由到署立彰化醫院以金屬支架疏通膽道後,目前不適症狀已獲改善。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大陸H7N9疫情繼續延燒,國內防疫準備持續進行,不過,國光生技突然發出聲明稿,不滿衛生署邀請另一家基亞生技參加疫苗會議,因此,拒絕出席。對此,衛生署相當低調,只說,將與國、內外業者持續交流,交換意見。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指出,國光生技以國人健康為前提,不出席會議並不代表不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台中市一名45歲女病患,外表美貌、身材姣好,一年半前,發現罹患零期原位乳癌,連續進行兩次切除手術,去除各約20%乳房組織,但發現並未切除乾淨,由於患者擔心失去女性特徵,不願再切除乳房;結果在中國附醫接受治療,經由乳房重建手術,才讓她脫離「少奶奶」風險。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