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5個技巧 幫另一半戒掉壞食物|康健雜誌

5個技巧 幫另一半戒掉壞食物|康健雜誌

出處/康健雜誌
作者/林慧淳
圖片/周書羽

一般來說,男性愛吃肉、喜歡重鹹口味,女生則多偏好青蔬和甜食。國泰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陳韻帆觀察,男性最常見的飲食問題是應酬喝酒、肉類攝取太多;女性則常因為瘦身而不吃正餐,肚子一餓就難擋甜食誘惑,反而額外吃下營養不均衡的零食。

該如何引導另一半,拋棄這些長久下來對身體有害無益的垃圾食物,進而邁向健康飲食的康莊大道?

楊瑞玉和陳韻帆一致認為,夫妻關係融洽、不口出惡言是前提,「如果兩人彼此信任不足,言語間就必須互相攻防,就算你出於善意,對方也接收不到,」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楊瑞玉搖頭說。

專家也傳授幾個技巧,在不破壞和諧關係的原則下,讓另一半願意接受健康飲食。

1.動之以情,千萬不要碎碎唸

當碎碎唸遭致對方的防衛和攻擊時,必須停下來,不要再做無謂且讓關係惡化的事,楊瑞玉建議換個方式,採用溫情攻勢,例如「你的健康是全家的幸福」、「身體要顧好,到老退休後,我們還能一起到處去玩」,用正向、情感牽絆的話語表達關心,同時喚起他對自身健康的動機。

當然,並非每對夫妻都說得出這般繾綣親密的語句,有時候一個眼神、動作,甚至輕拍肩膀,就能讓對方感覺窩心,溝通更有效。

2.循序漸進,像訓練寵物一樣

個人來自於原生家庭的飲食習慣,早已深植三、四十年,不可能說改就改,楊瑞玉認為,以讚美取代責備,才能循序漸進,愈吃愈健康。

例如先從少油、少鹽開始,適度增加各種香料。比例上,從一桌四盤菜皆含肉,調整為一盤青菜、一盤菜多肉少、一盤魚肉,漸趨於均衡。

除此之外,循序漸進的原則,也須應用在溝通上,一步一步來。

3.用點小心機,男人重視「性」,女人怕「胖」

無論男女,都不喜歡有人時時在旁嘮叨,但如果轉個彎,從對方在意的事情著手,或許可事半功倍。

其中,「性」就是很好的角度,楊瑞玉建議,不妨找機會暗示先生,吃得較健康、身材較精壯時,在性事上的表現較好,以喚起他的動機。

另一方面,如果愛亂吃的是女性,另一半可以強調:「喜歡你以前瘦的模樣,比較美耶!」再進一步提醒,家裡的零食、甜點都可能害她變胖、變老。

除此之外,身體出現警訊時,也是「機會教育」,提醒健康飲食的好時機。

4.多樣飲食選擇,自己也要吃得健康

面臨垃圾食物的誘惑,不能一味要求另一半獨力抗拒,自己也應做出努力。

楊瑞玉每晚下廚,無論先生加班到多晚,回家都有豐盛且營養的飯菜,不必仰賴外食,「下班後趕回家煮飯,有時還得忙到11、12點,才能準備好隔天的菜色,」她娓娓陳述辛苦卻堅持的付出。

當然,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做到這麼徹底,一般來說,外食仍是雙薪家庭方便且不可或缺的選擇,這時,選對相對均衡、兼顧清潔衛生的店家,仍可為全家人的健康做好把關。

5.放下焦慮,偶爾不健康也無妨

儘管吃得健康很重要,但陳韻帆和楊瑞玉都提醒,不需要太過焦慮,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另一半對於蔬菜、水果等健康飲食更排斥,「垃圾食物不是完全要禁止,只要注意分量和用餐時間,偶爾滿足渴望,吃一點不健康的東西,其實也沒這麼嚴重,」兩人異口同聲。

(原文:http://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8190

【延伸閱讀】

選對/享受甜食 要吃對時間點

實踐/騙大腦遠離「壞食物」!7個關鍵任務

生活/7大容易「瞎吃」場合,達人教你聰明吃

人物故事/郎祖筠:什麼都不怕,就怕爸爸忘了我

人物故事/小野:與死生同行後,我知道「越老越要愛世界」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相關推薦

【NOW健康 編輯部/台北報導】人的新陳代謝率從25歲以後開始走下坡,這時出現的症狀有身體脂肪容易堆積、體力衰退、皮膚膠原蛋白減少、肌力下降、肌肉量減少等症狀。而從生理學及生化學的分析中,可以發現這些症狀和體內的生長激素有密切關連性。 台灣長照醫學會理事長暨中華民國肥胖症專科醫師劉伯恩表示,要提升體...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全國第3級警戒延延長至6月14日!今(25)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佈,新增281例本土個案與校正回歸261例,本土個案數上升542例,雙北仍是疫情熱區,佔447例個案;記者會結束前,指揮中心指揮官哽咽說出,民眾不戴口罩都要警察抓,8大行業還在偷偷開,都在增加社會負擔...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近日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數大幅上升,民眾對於疫情的未來走向感到不安,因應疫情的各種配套措施,原先的生活作息面臨變動、調整,民眾心情與行為上開始容易受影響,甚至有焦慮的情況發生。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葉北辰諮商心理師表示,「可以把人心想像成一個容器,容納的情緒量是固定...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詩茜/台北報導】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確診案例確診個案近期連連發生,令人擔憂的是確診者足跡可能已佈達到你我的生活圈。由於新冠肺炎病毒傳播快速,甚至是感染後也可能出現無症狀,不少企業也開始讓員工在家遠距工作,讓感染風險降低, 「Stay at home」居家隔離、減少外出就是最好的防疫動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