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台灣老化的速度世界第一!」全台高齡照護收費總精算 你付得起老後這本帳?

走在公園裡,常見外勞推著坐在輪椅上曬太陽的老人,全台有近20萬的外籍看護工,但若外勞輸出國減少或取消這20萬名額,龐大的照護問題將落在誰身上?

長照領域需要龐大的財源與人力,現今看來仍短缺。但台灣變老的速度太快了,長照議題不能只靠政府,每個人都應正視自己的老後生活規畫。

文/張嘉伶、洪綾襄

不敢想像這麼孝順的媳婦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2016年1月26日,各大報都刊登一則震撼的新聞《全台最孝順媳婦,悶死公公再尋短》,鄰居不敢相信這位一直照顧阿嬤和婆婆直到過世的媳婦,會做出這種事;她的公公3年前被檢查出罹患肝癌,長媳的她,白天當看護工,中午要趕回家準備午餐給公公吃,晚間還得繼續照顧,工作、家庭兩頭燒長達10年。

台灣短短7年火速崩老
長照政策牛步化 你該怎麼辦? 

「台灣老化的速度世界第一!」全台高齡照護收費總精算 你付得起老後這本帳?

如果這位媳婦有幫手,讓她有喘息空間,而非擔子都落在她身上,悲劇可能不會發生。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祕書長陳景寧痛批,這根本就是中央、地方政府「牛步化長照政策殺人」,再不關切這問題,類似悲劇恐將一再上演!

「台灣老化的速度世界第一!」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台灣老人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從2018年的14.6%,至2025年跳升到20.1%,短短7年就從高齡社會邁入超高齡社會。今年,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超過14歲以下的人口數量,首度交叉翻轉,台灣人口結構已出現變化,老人壽命延長,加上少子化影響,老人照護問題將愈來愈嚴重。

目前,台灣2300萬人中,約12%、276萬名老人,這其中又有16.5%、約46萬人屬於失能或失智;有4萬人住在養護機構,近4萬人住在護理之家,高達近20萬人聘請外籍看護工,剩下17萬老人,幸運的有家人照顧,但如前述新聞情況,拖垮照顧者,最慘的根本乏人照顧。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外勞輸出國若減少或取消名額,這20萬的龐大照護缺口,將落在誰身上?

為新任總統蔡英文規畫長照政策的林萬億表示,除了獨居老人,每個家庭裡通常有一個主要照護者,公共資源必須去支持這個人,給予喘息服務和照護訓練,像德國還給予照顧者津貼。

事實上,依照老人不同情況,所需照護也不同;一般可分成居家式、社區式、機構式三種。例如,有些只須專業人士去做居家服務,陪伴、送餐、做復健、協助老人翻身、餵餐、定時吃藥等,以維持老人健康。另外還有到宅醫護,林萬億表示,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還有醫師往診,目的就是盡量不要讓老人住院,「老人不是病人,他只是衰老的人,有時只要量量血壓、定期照顧一些慢性病。」

如有更進一步需求,社區式的照護也是不錯的選擇;例如日間照顧就像過去把小孩送到托兒所、現在則把老人送到托老所,讓老人有人陪伴、照顧,還有事可做,也多了社交生活,家人可得到喘息機會,收費又比送往全天候的養護機構便宜。最後一端才是機構的住宿型照顧,通常是失能、須插管的老人,家庭無能力專職照顧者,才送到這類養護機構…

 

【相關報導】

科技智慧宅好變通 打造老年人宜居生活空間

申請外籍看護完全教戰 搞懂聘雇管道 善用政府資訊

 

本文出處;更多精采內容請上《財訊雙週刊》官方網站;《財訊雙週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表示,日本政府提供第五批50萬劑AstraZeneca(AZ)疫苗於今日下午運抵桃園國際機場,並在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 根據指揮中心報告,本批疫苗效期至110年11月26日及11月30日,將由...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期間你也悶壞了嗎?隨著本土疫情降溫,國內近期的登山、健行、露營等戶外活動,又呈現倍數成長,但在野外看到不知名的植物,可別隨手採摘就往嘴裡送!食藥署日前就連續接獲數起衛生局送驗因民眾疑似誤食有毒野菇而引發食物中毒的食餘檢體,一驗通通都是自作聰明誤把「綠褶菇」當成可吃...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有未滿2歲孩童的家長,防疫補貼別漏拿了!行政院日前推出每名孩童1萬元的家庭防疫補貼,請領期限即將在9月30日截止,但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發現,截至目前為止,符合資格的民眾中,還有大約6千人沒有領取,衛生福利部急著提醒,要把握最後時間,逾期將不會補發。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

閱讀詳情 »

記者李振麟/台北報導 韓國歡渡中秋佳節 / Korea net 中秋佳節5天長假過後,韓國政府擔心疫情發展,節後篩檢檢測結果,新增確診病例大幅增加,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24日通報,以23日當天,韓國篩選檢測其新增感染新冠肺炎人數達2434例,累計確診29.5132萬例,為單日新增確診人數創下新高紀錄...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