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謹慎雞蛋的七種錯誤吃法】

【謹慎雞蛋的七種錯誤吃法】

1. 生吃

如果你以為生吃雞蛋營養更好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據了解,煮雞蛋的營養價值高於煎雞蛋,而煎雞蛋又比炸蛋、生雞蛋的營養價值高。而未熟的雞蛋中又含有大量的大腸桿菌,進入食道容易引起腹瀉。因此雞蛋要經過高溫烹煮,殺死其中的細菌後再吃。再加上生雞蛋裡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它會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導致食慾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等“生物素缺乏症”。還有抗胰蛋白酶,會破壞人體的消化功能。還要注意一點,就是打蛋時要提防沾染到蛋殼上的細菌!

2. 過量吃

儘管雞蛋的營養價值高,但是雞蛋不是吃越多就越好。吃過量的雞蛋容易造成營養過盛、導致肥胖。增加肝臟與腎臟的負擔。而蛋白質過剩會使尿素製造系統負荷過重,食入過多蛋白質,還會在腸道產生大量的氨、羥、酚等化學物質,對人體的毒害很大。很可能會出現易出現腹部脹悶,頭暈目眩、四肢乏力、昏迷等症狀,也就是常說的“蛋白質中毒綜合徵”。

3. 隔夜吃

雞蛋如果完全煮熟了是可以隔天再重新加熱再吃的。但是,半生熟的雞蛋,在隔夜了之後吃卻不行!雞蛋如果沒有完全熟透,在保存不當的情形下容易滋生細菌,以致造成腸胃不適、脹氣等。而有的人認為雞蛋煮越久越好,這也是錯誤的。因為雞蛋煮的時間過長,蛋黃中的亞鐵離子與蛋白中的硫離子化合生成難溶的硫化亞鐵,很難被吸收。在煎雞蛋的時候特別要注意邊緣不要被烤焦了,因為雞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質會變成低分子氨基酸,這種氨基酸在高溫下常可形成對人體健康不利的化學物質。

雞蛋不可以跟味精一起煮,相信很多主婦都已經知曉了。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雞蛋不可以跟糖一起煮或者吃雞蛋後吃糖也是不行的。很多地方有吃糖水荷包蛋的習慣,其實,那會使雞蛋蛋白質中的氨基酸形成果糖基賴氨酸的結合物。而這種物質不易被人體吸收,所以會對健康會產生不良作用。

同樣地,雞蛋也不能跟豆漿一起食用。我們知道做媽媽的每天都會為孩子精心準備早餐,希望孩子可以在清晨得到充足的營養。所以很多媽媽都會在豆漿中打入雞蛋花。或者在孩子吃完雞蛋後讓孩子用豆漿解渴。其實,單獨飲用有很強滋補作用的豆漿含有一種特殊物質叫胰蛋白酶,它與蛋清中的卵松蛋白相結合,會造成營養成分的損失,降低二者的營養價值。

5. 泡完冷水吃

相信很多人都做過這樣的事,就是在煮完雞蛋的時候把雞蛋放在冷水里過一下水,利用雞蛋蛋白與蛋殼的膨脹程度不同,是其分離,但就會變得好剝。原本新鮮雞蛋表面有一層保護膜,是為了使蛋內水分不易蒸發、防止微生物侵入的,但是煮熟這層保護膜已經被破壞了。這時雞蛋放進冷水里會使冷水和微生物可越過蛋殼和殼內雙層膜上的橋孔進入蛋裡。吃的時候就會把細菌也吃下去了。

6.空腹吃

雞蛋空腹吃影響腸胃健康。特別是早上醒來,要先吃點其他東西充飢,最好是澱粉類、穀類食物。然後再補充蛋白質,這樣才有利於氨基酸的吸收。一般而言,空腹吃雞蛋,其中的蛋白質會被直接分解成醣類供給身體所需的能量,使得蛋白質不被身體吸收。

7.茶葉蛋

 很多人喜歡吃風味獨特的茶葉蛋。但是茶葉蛋卻千萬不能多次。因為茶葉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與蛋白質合成具有收斂性的鞣酸蛋白質,使腸道蠕動減慢,延長了糞便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不但易造成便秘,而且還增加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被人體吸收的可能性,危害人體健康。

小編溫馨提示:其實所有食物都有它自身的屬性。弄清楚食物的屬性才知道做怎樣的搭配有利於這種食物的吸收,怎樣搭配是萬萬不得,因為那有可能會使食物變成“毒藥”。比如說雞蛋還有一些飲食禁忌是要特別注意的:吃完雞蛋不要立刻吃消炎藥,特別是腸胃不適的時候;不能立刻吃柿子,不然會引起食物中毒;不要吃兔肉、鱉肉、鵝肉等肉類等等。(責任編輯:summer)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你會長青春痘嗎?據統計,15至24歲的年輕人,高達8成5有青春痘的困擾,是影響青少族群社交生活的噩夢。醫師指出,賀爾蒙變化是造成年輕男女長痘的主因,而不當使用化妝品、亂胡擠痘,也會加速痘痘形成,最好就醫找出原因,胡亂抹藥只會愈長愈多。開業皮膚科醫師劉權毅表示,青春痘的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55歲的王先生任職於保險業,每天必須坐在辦公桌前8小時以上,近幾天因工作壓力大,開始出現排便不順的現象,甚至如廁時間都要超過半小時,順便閱讀報紙。近來發現排便完後,整個馬桶都是血,有時還會發現血是噴出來的,更糟的是每次上完廁所,屁股都會掉出幾坨肉出來,還得用手把它推回去...

閱讀詳情 »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許多人都知道吃太鹹容易有高血壓,美國最新動物實驗發現,高鹽分飲食還可能讓青春期延後、影響生殖功能。 這項研究已發表於歐洲內分泌醫學研討會。 美國懷俄明大學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想了解鹽分攝取量是否影響青春期出現時間。研究發現,如果餵食老鼠高鹽分食物,可能導致老鼠青春期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