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以為痔瘡血便拖3年 居家篩檢輕鬆揪腸癌

以為痔瘡血便拖3年 居家篩檢輕鬆揪腸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大腸直腸癌高居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死亡率第三名;每年約有1萬多人罹患大腸癌,其中約5千多人死亡,平均每35分鐘就新增一名大腸直腸癌患者,使台灣罹患大腸癌躍升世界第一。

血便要注意 小心腸癌徵兆

臺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糠榮誠主任表示,民眾常誤以為血便是痔瘡所致,實際上約有一成屬直腸腫瘤出血,曾有一位開業診所醫師血便近三年,卻始終認為是痔瘡引起,也因工作忙碌只能塗抹痔瘡藥膏緩解症狀,沒想到後期排便狀況每況愈下,檢查後已確診罹患大腸癌第三期,且腫瘤直徑大至6公分,須配合輔助性化療控制病情。糠榮誠主任提醒,當發現排便有異狀時須盡快至醫院檢測,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機。

居家篩檢 糞便潛血試紙輕鬆測

糠榮誠主任進一步指出,糞便潛血為大腸癌早期之症狀,顏色通常較為暗紅且與糞便混和,肉眼無法目測導致不易察覺,因此呼籲民眾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才能早期發現並治療。由於傳統檢測方式程序複雜且須往返醫院,國內目前已引進「糞便潛血試紙」,可自行進行居家檢測,簡單兩步驟,排便後將試紙投入馬桶,待兩分鐘後顯示結果,若試紙變色則為陽性,必須儘速至醫院進行大腸鏡檢查;此外,糠主任強調糞便潛血檢測之準確度約為七成,民眾需注意自身有無其他症狀,例如排便次數與排便習慣的改變等,並配合進行定期健康檢查。

腸癌及早治療 治癒率高

糠榮誠主任說,臨床上曾收治一名患者,因誤信偏方且認為開刀會使腫瘤擴散,而不願接受治療,腫瘤快速惡化,最終不治,讓醫師感到相當惋惜。糠主任解釋,現今醫療進步快速,腹腔鏡、內視鏡手術傷口約1-4公分就能將腫瘤切除乾淨,甚至是肝轉移患者都能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存活率較以往大幅提升。

腸癌年輕化 需注意飲食多蔬果少肉食

近年來大腸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因飲食習慣改變,經常炸雞配啤酒,且生活作息不正常,門診中已出現19歲的腸癌患者,因此糠榮誠主任提醒,民眾平常飲食應多蔬果少肉食,避免抽菸、喝酒,並定期健康檢查,以免錯失治療的關鍵期。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008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能想像早上一起床,就有智慧助理在一旁與你報告天氣、身體狀況,甚至幫你準備早餐嗎,在《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一書中提到,日常生活中能指導我們或提出建議的自主學習人工智慧機器人,將會成為未來高人氣的人工智慧,且這些情節都將在10年內發生,尤其這些進化的智慧型代理人,不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隨著創新科技的應用,為了打造新世代的教學方式,臺中榮民總醫院在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積極贊助下與健康醫療團隊合作,建置以VR虛擬實境為主要技術應用的「VR臨床技術模擬中心」,不僅能透過虛擬的手術室,反覆重複練習不同的術式,也能幫助醫學生學習,並且提升醫師手術能力。打破過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今年八十六歲的吳阿嬤,熱愛運動,每天以游泳來保養身體,七年前發現腋下腫大,原先不以為意,但腫瘤開始逐漸變大,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罕見惡性淋巴癌「被套性細胞淋巴瘤」,經過化療搭配標靶藥物治療一年半後,又再度復發,經過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評估,使用健保給付的新型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因應COVID-19疫情「勤洗手、戴口罩」成為全民運動,許多防疫前線醫護人員的雙手因反覆清潔,造成手部皮膚紅腫、疼痛、乾裂、脫皮,甚至皮膚發炎。小兒科醫師余孟恭指出,除非是醫護人員,一般大眾應儘量採用「濕洗手」,清潔效果上更優於乾洗手。常用乾式清潔劑 恐使皮膚發炎臺中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