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休息不對,反而更累?3種錯誤觀念,5種助於休息的方法

休息不對,反而更累?3種錯誤觀念,5種助於休息的方法
某知名進行的一項大型調查顯示,當前國人最大的感受就一個字——累。累了需要休息,但本報發起的一項8000多人參與的網絡調查顯示,下班回家玩遊戲、週末蒙頭睡懶覺、節假日參加“急行軍”式的旅行團,成了大多數國人最主要的“休息”方式。

只是超六成人覺得這種“休息”反而更累。專家說,許多人的休息方式很不科學,反而導致身心疲憊,甚至影響健康。

休息不對,反而更累?3種錯誤觀念,5種助於休息的方法
人們對休息的認識有三種錯誤觀念


1:休息就是補覺。
面對疲勞,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去躺躺吧”。調查顯示,三成人下班累了會選擇回家睡覺,週末睡懶覺更是不少年輕人的最愛。但美國研究發現,週末喜歡睡懶覺的人更愛犯睏。周迎春也指出,中醫認為,久臥傷氣,讓人陰陽失調,無精打采。


2:窩在家一整天。
調查發現,約有1/4受訪者的休息方式是在家看電視、上網。周迎春說,看電視時長時間不換姿勢,容易導致肌肉僵硬;視線過於專注,可能導致眼睛乾澀;節目或遊戲過於刺激,還會引起頭暈、頭痛等。


3:娛樂活動太瘋狂。有人喜歡約上朋友去唱卡拉OK、看電影,但前者需要扯開嗓子,後者則要動腦思考,特別是看懸疑片、悲傷的電影。周迎春說,過度言語傷氣,過度憂思傷精動脾,這樣的休息看似逍遙,卻暗耗精力。

那麼,休息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對睡眠不足或體力勞動者而言,睡眠可以補充能量,排出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但對於腦力勞動者,放鬆神經才是關鍵。俄國生理心理學家謝切諾夫曾做過一個試驗:他採取兩種方式消除右手的疲勞,一是讓兩隻手同時停下來休息,二是右手停下來的同時讓左手適當活動。隨後,他通過握力測量了右手的疲勞度,發現第二種方法讓右手的疲勞感消除得更快。這是因為大腦裡的神經元以不同方式組合成多個功能區,當某些區域活動時,另外一些區域才會休息。因此,換換活動內容才是積極的休息方式。

休息不對,反而更累?3種錯誤觀念,5種助於休息的方法

歸根結底來說,大部分人的疲憊感來自對現有一成不變生活的厭倦。用積極休息代替消極放縱,才是重新找回工作和生活熱情的最好辦法。專家指出,以下五種方法有助於人們更好地休息


1.用運動緩解疲勞。
上班再忙,每天也應留出半小時運動,比如游泳、健身等;午休時給盆栽換換土、修修枝;週末用睡懶覺的時間爬爬山。如工作太忙,則要在腦力勞動中轉換,比如處理兩個小時文件後,換成去做溝通工作。


2.讀本小說,看看話劇。
試著放棄週末晚上泡酒吧的計劃,而去看話劇、喝茶;用去書店看漫畫或小說,代替去歌廳唱“口水歌”;給家具換換位置,買點喜歡的裝飾品,而不是賴在床上一整天。


3.和工作以外的人打交道。
對於喜歡“宅”著休息的人,李君建議,每週最好拿出兩三天跟工作以外的人打交道,比如跟朋友喝咖啡、聚會等,聽聽他人的趣聞妙談,不僅利於放鬆,還能開闊心胸。


4.走一走從沒去過的街道。旅行的關鍵是讓自己感受到人生經驗以外的風景、美食和感受,而不是換個地方打牌、打麻將等。不妨去個一直讓你好奇的地方,感受當地風貌。如果沒時間出去,也可找一條從沒去過的街道,去發現別樣的風景。


5.週末正常起床,可以補個午覺。美國研究發現,長壽老人平均每天睡7小時,多數會睡午覺。研究顯示,有效睡眠通常在晚上11點到早上6點,過了這個時間段,只會越睡越累。建議大家在晚上9~11點入睡,第二天5~7點起床,補覺最好補午覺,還要控制在1小時內,以半小時為宜。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家人中風怎麼照顧?」、「該辭職嗎,沒薪水怎麼辦?」或「會二度中風嗎?」是許多腦中風患者及其家人心中的惶恐。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陳景寧秘書長指出,家庭成員中風是家庭額外壓力,而照顧者可能因缺少社會資源與照顧資訊,加上可能同時得面臨工作者、母親、女兒等多元角色,覺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失智症發病年齡若早於65歲,稱為年輕型失智症,一般典型的老年失智症發病年齡約在70~80歲。此外,年輕型失智症有許多特別的地方,首先就是失智的病因較多樣化。林口長庚失智症科主治醫師徐榮隆表示,年輕型失智中,由阿茲海默病所導致的只有30%,比老年失智症少;而額顳葉退化症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你也有雙下巴的困擾嗎,其實大部分的雙下巴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尤其在飲食上,若長期攝取過多熱量,就會使脂肪囤積在體內,造成肥胖,自然就會出現雙下巴;中醫師張若偉指出,尤其澱粉類、蛋白質食物應適量攝取即可,且盡量在白天攝取,晚餐則可把蔬果類比例增加,以幫助降低攝取過多熱量。...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台中報導】俗話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但林先生卻是小時候胖,長大更胖,國中體重就7、80公斤,長大後甚至來到110公斤,血壓高達200,但當時他毫不在意,直到33歲那年不幸中風,雖持續復健5年,但期間貪吃少動,體重又飆升到120公斤,BMI高達36。   台中慈濟醫院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