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本圖翻攝自ekhou3a)

吃胎盤有什麼好處?吃胎盤在生活中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美容女王大S就說過自己經常吃胎盤。那麼吃胎盤有什麼好處?下面一起來看看專家的說法。

 

胎盤是母體與胎兒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器官,是胚胎與母體組織的結合體,是寶寶的生命之源。它附屬在子宮上,獲取營養和氧氣,再供給體內的寶寶。胎兒分娩後,胎盤也會被排出。

 

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本圖翻攝自微信,下同)

胎盤也是一味中藥,學名叫「紫河車」,在傳統醫學中還被稱為人胞「或胞衣」。現代醫學研究認為,胎盤含蛋白質、糖、鈣、維生素、免疫因子、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等,能促進乳腺、子宮、陰道、睾丸的發育,對甲狀腺也有促進作用。

 

1、治療婦科疾病:臨床上,胎盤用於治療子宮發育不全、子宮萎縮、子宮肌炎、子宮出血等婦科疾病。還有些女性為了美容而服用胎盤,也有一定的療效。

 

2、對肺結核、支氣管哮喘、貧血等亦有良效,研末口服可預防麻疹或減輕症狀。

 

3、對於腎氣不足,精血虛虧,陽痿遺精,腰酸耳鳴,肺腎兩虛,喘息短氣等疾病也有非常顯著的療效。

 

總之,胎盤對於一些體質虛弱的病人、老年人、女性具有滋補的功效。

 

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但是,人體內部講究陰陽協調,健康人如果不適量服用,不僅不能起到滋補效果,反而會使得體內陰陽失調,干擾正常的內分泌,對健康造成危害。

 

胎盤是「藥」而非「補品」,下藥就需對症,沒有相應病症自然不用吃。另外,紫河車是經過加工處理的,目前尚沒有明確的研究能支撐直接食用熟胎盤對人體有特殊功效。

 

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那麼胎盤要怎麼吃呢?下面推薦兩款胎盤食療方,一起來看看。

 

胎盤食療方

 

1、胎盤蓯蓉飲

 

胎盤粉6g,肉蓯蓉、菟絲子、淫羊藿、當歸各10g,枸杞子15g。除胎盤粉外,其餘均煎水取汁,加紅糖煮沸。分3次飲,每次送服胎盤粉2g。

 

本方以胎盤補腎益精,淫羊藿、蓯蓉、菟絲子被腎陽、益精,枸杞子、當歸補肝益血。用於腎陽虛,腎精不足,婚後久不受孕。

 

2、胎盤肉丸

 

胎盤1具,豬肉250g,黨參、黃芪各30g。胎盤、豬肉剁成肉泥,加鹽、生薑、胡椒、醬油、水澱粉等調勻,做成肉丸,加水煮湯;參、芪水煎取濃汁,於肉丸近熟時放入,並放少許綠葉蔬菜和調味品。

 

本方以胎盤,豬肉補益精血,黨參、黃芪補氣以益血。用於氣血虛弱,經閉。亦可用於產後體虛,乳汁不足。

 

正確的食用胎盤具有延緩衰老的作用,但是如果處理不好的話就會給身體健康造成傷害,所有說吃胎盤一定要適量,可以先諮詢醫生,正確食用胎盤。

注意事項

1 適合體質虛弱氣血兩虛和腎氣不足的人,陰虛火旺的人不宜食用

2  可以打粉直接裝膠囊裡服用

3  用量 :純胎盤粉沒錯2到3克裝膠囊裡就是3到5個

「本文轉載自微信」

更多精彩文章:

震驚!20歲年輕人的肺全部爛掉!只因連續7年一直去這個地方.....

 

嚇人!竟有人「吃這個東西」來養顏美容!真相是這樣的...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如頤/即時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9)日公布新增10例本土病例、零死亡個案;境外移入有44例,其中18例為落地採檢、26例為居家檢疫確診。境外移入方面,美國占10例最多。 ▲1月18日入境長程航班篩檢結果。(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在落地採檢方面,昨(18)日的陽性率...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從上週起1922疫苗預約系統重開,因Omicron疫情與縮短第3劑間隔時間,使得民眾又積極施打疫苗,原本乏人問津的莫德納與高端疫苗一夕間成為熱門討論。近期不少人抱怨打不到莫德納,陳時中表示所有的疫苗已撥給縣市政府。發言人莊人祥透露,下一期的疫苗預約將有莫德納可打。 1...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桃園本土感染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今(19)日本土的傳染鏈仍以餐廳與衍生案最多,7例與西堤有關。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目前有6條傳染鏈,其中西堤延伸出的傳染鏈。所有傳染鏈包含:桃園機場的清潔工延伸到桃園市區的歌友會;以及手推車員工、居家服務員延伸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桃園Omicron疫情延燒,確診者足跡伸進雙北,而新北市板橋亞東醫院的護理師不慎確診且傳染給孩子,更令人憂心。據了解,該護理師與孩子足跡中有士林科教館,同時該地有學校進行校外教學,與其足跡重疊的孩子皆進行篩檢,全數為陰性。 不過接下來的消息可讓多數家有小小孩的家長直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