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四種熱傷害 謹記預防及緊急處理SOP

四種熱傷害 謹記預防及緊急處理SOP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隨著不斷升高的碳排放量,全球暖化的腳步不曾停滯,台灣的氣溫也隨著全球暖化屢屢寫下新紀錄,根據衛福部最新的資料顯示,今年自入夏以來因為熱傷害(包括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熱暈厥)而送醫的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7成。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張敬弘提醒民眾應謹記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份」、「提高警覺」,以及以下緊急處理SOP。

中暑之症狀及處理

中暑是所有熱急症裡面最嚴重的情況。因身體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而導致體溫快速升高,甚至可能在十到十五分鐘內體溫上升超過攝氏41度。症狀包括:異常高體溫、乾熱的皮膚合併無汗或大量盜汗、頭痛、意識混亂、抽搐、昏迷等,嚴重可致死亡。第一時間處理需要馬上撥打119啟動緊急醫療系統,再將病人移至空氣流通之陰涼處,並移除多餘衣物及用冰涼水將衣物淋濕,最後等待救護車立即送醫。

熱衰竭之症狀及處理

在高溫環境大量流汗後若未正常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能導致熱衰竭,尤其以年紀大、高血壓及在燥熱環境工作者容易發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虛弱無力、心跳加速、呼吸淺快、體溫正常或微微升高等。第一時間處理需要將病人移至陰涼處、補充水份及移除多餘衣物例如鞋襪,再用涼水沖洗頭臉頸部或是將衣物淋濕,若症狀持續需立即送醫。

熱痙攣之症狀及處理

通常發生在運動員或是需大量勞力的工作者,由於大量流汗導致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引起手、腳或腹部肌肉強烈抽筋及疼痛。第一時間處理需要將病人移至陰涼處休息,再補充含糖及電解質水如運動飲料,若症狀嚴重且無法停止則需送醫。

熱暈厥之症狀及處理

在熱環境中久站或突然起身時發生,病人短暫的喪失意識及全身癱軟。原因是周邊靜脈血管擴張及相對血管內液體不足而產生姿勢性低血壓,由於供應腦部的血流減少導致昏迷,昏倒後由於腦部血流供應漸漸恢復而再度清醒。第一時間處理通常只要將病人移至陰涼處平躺並給予補充水份,症狀即能快速改善,但是要小心可能有伴隨心血管或腦神經疾病的可能性,特別是有許多慢性疾病的年長者。

不出門也有可能發生熱傷害

近年來流行馬拉松和單車運動,因此也增加許多因為激烈運動而導致熱傷害的案例,辛苦的勞工朋友當然也佔了大宗,但是要提醒民眾的是,要特別留心家中有慢性病且行動不便的年長者,即使整天都待在家裡沒出門,由於天氣過度炎熱而發生中暑的案例並不少見。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810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位57歲羅姓婦女,長期受焦慮、怕熱、多汗、失眠及反覆性陰道感染等症狀困擾,初期以為是更年期到來,到童綜合醫院中醫科接受接受糖化血色素等相關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高達11,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經過中藥治療後,除血糖控制穩定外,陰道發炎的症狀也獲得改善。高血糖危機四伏 中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台灣醫療品質聞名全球,每年超過30萬人次跨海來台就醫,去年9月衛生福利開放《特管辦法》,透過產官學緊密合作,加速細胞治療產業鏈形成,造福病患之餘也吸引更多海外病患來台就醫,加乘國際觀光醫療商機。《特管辦法》開放 管束不合格細胞治療衛福部新南向政策奏效,年年帶來百億產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2019年城市盃校園電子競技邀請賽(CCCE)將開打,選手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小心職業傷害!北榮眼科部主治醫師許志堅提醒,電競選手成年後較易有高度近視,應每年檢查眼睛,才能及早發現眼軸持續變長、白內障,青光眼及黃斑部病變等併發症。而眼睛疲勞須適時休息,並多從事戶外活動,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