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燒傷復健計畫早訂立 可保有肢體功能

燒傷復健計畫早訂立 可保有肢體功能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日前八仙水上樂園發生粉塵爆炸,造成近五百人程度不一的燒燙傷,目前除了積極治療外,術後病人還要面對心理重建的漫漫長路。職能治療師中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指出,受到粉塵爆炸的病人,在治療初期經歷急救、清創、植皮等手術帶來極大的痛楚外,在心理也會經歷事件後的否認現實、生氣自責、消極沮喪等負面情緒。因此建議親家應給予關懷、傾聽與支持,用同理心來陪伴並協助病患的心理衝擊階段。(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高雄長庚醫院職能治療組長張瑞昆表示,我們常看見燒傷病患外觀受傷,導致肢體與活動能力喪失,其實,此類病患最大的後遺症還有疤塊增生、關節攣縮與變形,承受著我們看不見的痛苦。

對此,治療師張瑞昆建議,要減少上述後遺症,可於復健初期訂立復健計畫並確實執行。治療師進一步解釋,燒傷的復健,應該從病患住院治療的第一天開始,即應建立病患對復健的正確觀念,才能在傷口痊癒後、復健前,使其保有肢體的功能。

治療師張瑞昆說,燒傷病人因針對不同階段而實行不同的復健計畫,急性期(住院期間)的復健計劃,採取PSE原則:

1.灼傷部位的姿勢擺放(Positioning):為了避免關節攣縮的產生及減低水腫,在臥床或休息時間,肢體的擺放應在能對抗攣縮以及促進血液回流的位置。

2.副木的使用(Splinting):副木是一種藉低溫加熱,即可成型的肢體塑膠支架。它可將肢體固定在功能位置,以達到預防或矯正攣縮的功能。

3.運動的執行(Exercise):運動不僅可維持關節的活動度,避免攣縮發生,更可促進血液循環,減低水腫,增進造血功能使病患能保持體能狀況,增強病患痊癒的能力。

出院後恢復期的復健計劃:

除了上述原則外,還要再增加「壓力治療」,所謂壓力治療係指利用各種可提供壓力的材料(如彈性壓力衣、束套、矽膠墊、塑膠面具等),加壓於痊癒的傷口處,以抑制肥大疤塊的增生。一般而言,燒傷傷口痊癒後,應立即穿戴彈性壓力衣,理想壓力為25mmHg。病患應每天24小時穿戴(沐浴、清潔或塗抹潤滑油時除外),並持續一年以上,確定疤塊成熟不再增生為止。

燒燙傷意外對傷者而言,並非只是受傷期間,身體上承受的皮肉之苦痛而己,通常在痊癒出院後,面臨到許多外觀與生活上改變所帶來的不適之外,心理受創的陰影常揮之不去,此外,一般民眾並非能全然的接受病患回歸正常的生活,因而導致傷者出現「社會退縮現象」,呼籲親友、民眾多給予關懷與支持,讓病患度過「心理復健期」。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1907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最近不少研究發現,腸道細菌會改變人類健康、人類行為,像自閉症等神經性失調疾病,也與腸道細菌有關。不過這些腸道細菌如何與大腦溝通?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發現,有些腸道細菌會透過血液中的「腎上腺皮質醇」(Cortisol-也譯為「可體松」)與大腦溝通,這或許也可以解釋自閉症發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上個月底,新竹某軍營爆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群聚疫情,造成一名20歲現役軍人死亡。此次疫情共有3例通報個案,並且為了避免擴大感染疫情,對118名接觸者投藥預防,一時間造成不小的恐慌。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社區及家庭醫學部洪惠芳醫師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所引起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怡仁綜合醫院為推廣醫療教育,於日前特別舉辦「2017醫護小當家-職業體驗與參訪」活動,提供兒保個案的孩童職能體驗。該活動讓國際兒童村的孩童擔任一日醫護,體驗醫護人員的生活,藉此讓他們學習成為健康把關的守護者。一日醫護體驗活動  開啟兒童村孩童新視野怡仁醫院企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病媒蚊活躍期 防登革熱及屈公病做好防蚊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週新增17例登革熱境外移入病例(包含1起馬來西亞旅遊群聚感染事件),為今(2017)年單週新增數最多;另上週亦新增1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國家為菲律賓。疾管署呼籲,現處病媒蚊活躍期,民眾前往流行地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