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胃潰瘍好不了 他十二指腸長腫瘤

胃潰瘍好不了 他十二指腸長腫瘤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胃潰瘍常復發要小心!一名年僅12歲的男童,日前持續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就醫治療仍無法改善,進一步接受內視鏡檢查,竟發現十二指腸長出多顆腫瘤,並已轉移肝臟,確診罹患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醫師指出,胃潰瘍、胃穿孔反覆發生,恐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典型症狀,建議患者就醫檢查。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2011年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瘤,併發多處轉移而逝世,「賈伯斯病」因而被社會大眾認識。根據國內癌登資料統計,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為10萬分之1.51,每年約新增400名患者。

台大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鄭祖耀表示,神經內分泌腫瘤為罕見的腸胃道或內分泌器官疾病,最常好發部位是腸胃道、胰臟,其次為肺部,臨床症狀有持續性腹瀉、復發性難治的消化道潰瘍、臉潮紅,以及間歇性的低血糖現象,例如心悸、盜汗、饑餓感、頭昏等,部分患者也可能無任何症狀。

鄭祖耀強調,神經內分泌腫瘤可能會在體內不同器官發生,特別是胰臟及小腸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惡性度最高,目前治療方式是將腫瘤切除乾淨,對於無法完全切除或發生轉移者,則可使用生物製劑、標靶治療、化療,緩解症狀、延緩腫瘤惡化。

過去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不易發現,超過5成患者發現時已出現腫瘤轉移,平均存活期僅剩33個月。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表示,目前透過內視鏡檢查,可讓8成患者在腫瘤未轉移前就發現疾病,有助於疾病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8003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外食蔬果少又重口味,小心腸胃生病!國內首次公布「台灣腸胃健康地圖」,全台19縣市都陷入腸胃疾病中度警示,其中基隆市、宜蘭縣、南投縣,更是罹患腸胃癌風險最高的地區。 3縣市腸胃癌風險最高 台灣乳酸菌協會針對全台20至45歲,共1172位民眾,進行腸胃疾病、排便頻率、生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懷孕過程中約有1~2%的孕婦會有羊水過多的現象,而大約有30~60%的原因不明。三總與歐洲等跨國團隊研究發現人體MAGED2基因變異是引起孕婦羊水過多合併胎兒產前巴特氏症候群的原因之一。參與研究的三軍總醫院腎臟科楊松昇醫師指出,在普遍高齡懷孕與少子化的時代,此研究發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老年人腎功能太好,不一定較健康!國內最新研究發現,腎絲球過濾率過高,反而增加3成死亡風險,尤其是具有「營養不良發炎症候群」的老年人,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少肌症惡病質和肌肉雜誌》。 營養不良發炎症候群 增死亡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與台北榮民總醫院,針對台北市6...

閱讀詳情 »

  (圖片翻攝自今日頭條,下同) 北京有個地方,叫菖蒲河公園,在長安街南池子附近。這個公園很精緻,但是靠近長安街這邊有個高高大大的圍牆,外面人很難看到裡面。菖蒲河公園當然會有菖蒲,但這種菖蒲和咱們要說的石菖蒲有點區別。石菖蒲生長於海拔20米至2600米的地區,多生在山澗水石空隙中或山溝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