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腦力返老還童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琪拉編譯 Photo Credit: geralt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對成人年來說,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或是學習如何放風箏都像是極度困難的事。但是相反的,對年輕人來說這些事似乎都相對容易很多,無論是學中文、溜冰、演算法,都不是難事。

人類的大腦中可以建構新的神經連結跟可以被環境影響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經可塑性在兒童跟青少年時期最高,因為當時的大腦還在建造,但是隨著年紀增長,機會的門就越來越窄,最後完全關閉。

過去神經科學總是相信大腦的發展是不可逆的,一但過了大腦可塑的那段日子,就很難再改變。但是現代科學家開始努力找方法,像逆轉時鐘一樣,努力想要讓人類的腦也返老還童。

他們第一個做的實驗是[絕對音感]。絕對音感是指可以獨立、不需要外界輔助就能辨認音準的能力,只有少數的人有這種能力。早期的訓練對音感很重要。據了解,六歲以前就學音樂的人可以有較佳的音感,九歲以後再學音樂就沒那麼容易學會音感了。但是科學家做過實驗,給完全沒接受過音樂訓練的成人治療躁鬱症的藥Depakote,然後再教他們音樂,結果發現吃藥後他們對於音感學習的效果良好。

但是科學家尚不能得知藥物的效果是永久還是暫時。不過這個研究給了科學家治癒其他疾病的希望。據了解有3/4成年時期的慢性精神疾病在25歲以前就有徵兆,因為青少年期不僅神經可塑性高,對於精神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對低。早期的經驗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DNA,直至成人。
腦力返老還童
但在老鼠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幼時較少受到母親關愛的老鼠有畏懼與受壓反應,牠們的DNA也遭到永久的改變。但科學家給予這些老鼠曲古黴素(trichostatin)後,這些焦躁反應在老鼠身上都消失了。這或許暗示相同情況可能適用在人類身上,不再讓幼年時壓力造成的精神傷害延續到成年。

雖然我們無法把年幼時受的傷害泯除,但是這個研究暗示人類未來或許可以減低甚至反轉傷害給人長期的影響。無法改變過去,但是藥物或許可以改變未來。

參考資料:
Return to the Teenage Brain

相關推薦

▲(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糖尿病不是只有控糖就好!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今(13)日公布最新一份國人「糖尿病醫病認知調查」結果,發現罹病十年以上的資深糖友,對於糖尿病最危險的併發症「心血管疾病」關注度,往往隨著罹病時間越長而失去了戒心,忽略每4個糖尿病人就有...

閱讀詳情 »

▲目前高精準性的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副作用減輕,且有穩固的療效。(照/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出現反胃、嘔吐的症狀,57歲的翁先生3年前因為出現這些一般人眼中的「小症狀」就醫,沒想到檢查卻赫然發現肝臟已有一顆7公分大小的腫瘤,確診為小細胞B淋巴瘤,且在進行化學治療之後,肝...

閱讀詳情 »

香菇的風味獨特,可清炒也可燉湯,葷食、素食皆宜,但乾香菇與鮮香菇的營養價值有何不同?哪種食材更營養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營養治療科廖嘉音營養師表示,其實乾香菇與鮮香菇的營養價值差異不大,但乾香菇經過日曬處理,除了香氣更明顯之外,維生素D的含量也較高,有助於促進人體生理代謝、幫助鈣質吸收、維持骨骼和牙齒...

閱讀詳情 »

▲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手部衛生與環境消毒十分重要。(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長再撐一下!疾管署今(12)日預估,腸病毒疫情在接下來的兩周可望持續下降,最快月底就可以正式脫離流行期,不過,目前全台還有雙北、新竹以及宜花東等地區的疫情仍在流行閾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