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腦力返老還童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文:琪拉編譯 Photo Credit: geralt @ pixabay by CC0 Public Domain

對成人年來說,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或是學習如何放風箏都像是極度困難的事。但是相反的,對年輕人來說這些事似乎都相對容易很多,無論是學中文、溜冰、演算法,都不是難事。

人類的大腦中可以建構新的神經連結跟可以被環境影響的能力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神經可塑性在兒童跟青少年時期最高,因為當時的大腦還在建造,但是隨著年紀增長,機會的門就越來越窄,最後完全關閉。

過去神經科學總是相信大腦的發展是不可逆的,一但過了大腦可塑的那段日子,就很難再改變。但是現代科學家開始努力找方法,像逆轉時鐘一樣,努力想要讓人類的腦也返老還童。

他們第一個做的實驗是[絕對音感]。絕對音感是指可以獨立、不需要外界輔助就能辨認音準的能力,只有少數的人有這種能力。早期的訓練對音感很重要。據了解,六歲以前就學音樂的人可以有較佳的音感,九歲以後再學音樂就沒那麼容易學會音感了。但是科學家做過實驗,給完全沒接受過音樂訓練的成人治療躁鬱症的藥Depakote,然後再教他們音樂,結果發現吃藥後他們對於音感學習的效果良好。

但是科學家尚不能得知藥物的效果是永久還是暫時。不過這個研究給了科學家治癒其他疾病的希望。據了解有3/4成年時期的慢性精神疾病在25歲以前就有徵兆,因為青少年期不僅神經可塑性高,對於精神疾病的抵抗力也相對低。早期的經驗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DNA,直至成人。
腦力返老還童
但在老鼠實驗中,科學家發現幼時較少受到母親關愛的老鼠有畏懼與受壓反應,牠們的DNA也遭到永久的改變。但科學家給予這些老鼠曲古黴素(trichostatin)後,這些焦躁反應在老鼠身上都消失了。這或許暗示相同情況可能適用在人類身上,不再讓幼年時壓力造成的精神傷害延續到成年。

雖然我們無法把年幼時受的傷害泯除,但是這個研究暗示人類未來或許可以減低甚至反轉傷害給人長期的影響。無法改變過去,但是藥物或許可以改變未來。

參考資料:
Return to the Teenage Brain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罹患乳癌好「累」?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一種疾病!原來癌症治療常伴隨出現相當多的不適症狀,其中已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ICD-10的「癌因性疲憊症CRF」就是化、放療過程最常見的症狀之一,醫師提醒,如果已經影響到體力無法接續正常療程,抗癌前得先從治療癌因性疲憊症著手。 根據國...

閱讀詳情 »

無論你的孩子是1歲還是11歲,他們的牙齒健康都很重要。 你的孩子的乳齒在出生後三個月左右開始爆發(或進入),並在5或6歲之前繼續增長。從6到12歲,隨著永久性牙齒的出現並替換它們,它們的乳齒會掉落。 不幸的是,許多父母看不到孩子乳牙的目的或價值。不必擔心孩子的乳牙健康的神話很普遍。嬰兒牙齒最終會自行...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還沒打、還想打流感疫苗的民眾快把握最後機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起擴大開放公費流感疫苗施打範圍,提供全國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的民眾接種,增購的41萬劑流感疫苗打到用罄為止。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去年10月開打的公費流感疫苗打氣旺盛,截至今年1月25日止,總接種...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首起鼠患!疾管署今(29)日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漢他病毒症候群(出血熱)病例;該名居住高雄苓雅區的50多歲男性,自營開店賣飲食,陸續出現畏寒、疲倦、盜汗等症狀,被收治住院,衛生單位事後在其家中一口氣就抓到14隻老鼠。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男子近期無旅遊史,主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