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遭遇反社會性人格暴力 應冷靜勿慌亂

遭遇反社會性人格暴力 應冷靜勿慌亂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近日的台北捷運喋血事件,使每個搭乘大眾交通運輸的乘客人心惶惶,也引發許多民眾精神上的憂慮;醫師指出,大家俗稱的「變態狂」、「殺人魔」有些是在犯罪學及心理學上所稱的「反社會性人格」,這些人心理上覺得自己可以藉由做一件駭人的大事,來擁有無法獲得的力量,但也並非所有暴力行為者都有反社會性人格。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精神科陳逸群醫師指出,目前沒有確切造成反社會性人格的原因,有研究發現可能與基因有關,但並非都是基因所造成,也並非所有的暴力行為都是反社會性人格,大多數的暴力行為是毒品或酒精使用後的反應,毒品或酒精雖然讓人喪失理智,但也會讓人喪失手腳的協調精準度,暴力者當下很容易失去平衡。

陳逸群醫師表示,當遇到反社會性人格暴力行為時,應該冷靜、觀察,在腦中打轉如何化險為夷,切勿顯得神情非常慌亂,而要用嚴肅堅定的語氣說「手放下」或「坐下來」,要讓自己獲得更多外在資源,採取更多的正當防衛。

而對於自我認同感尚未發展成熟的青少年,或是自我認同不健全的人,常會以為逞兇鬥狠可以產生力量;對此,陳逸群醫師強調,有時破解的力量來自於智慧,並非來自於暴力,家屬的關懷有時可以幫助孩童遠離心理疾病。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戒除不良習慣、以保身體健康!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4988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兩個多月的男嬰,上個月在家突然臉色發白、全身癱軟,緊急送到急診室救治,醫師觀察,男嬰出現呼吸不規律,以及前囟門略為緊繃,經電腦掃描後發現左側顱內出血,緊急以手術治療。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欣洋表示,男嬰的腦內有多條血管斷裂,研判為嬰兒搖晃症候群,好發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工廠擔任技術員的36歲楊先生,近1個月來,雙腳開始浮腫、常感覺疲憊、且隔一段時間腰部出現疼痛。透過家醫科門診檢查後,發現腎功能下降,並有血尿和蛋白尿,腎臟腫大並有大大小小水泡,被診斷為多囊性腎臟病,是一種慢性腎臟病。台南市立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威傑表示,多囊性腎臟...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今年63歲的黃姓婦人,多年來都在工地從事粗活,今年初開始感覺四肢無力,連拿盤子都會摔破,進而到醫院就醫;結果被診斷為頸椎韌帶鈣化,並壓迫到頸椎神經,嚴重時症狀會類似中風癱瘓,所幸經由後位手術切除椎弓,讓脊髓神經保有彈性空間,患者術後恢復狀況良好。收治這名婦人的臺中慈濟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一名五十歲媒體業主管,因工作壓力大,長期睡眠不足、精神不濟,每天吞一顆綜合維他命加上來路不明的中藥,就以為可以維持體力,長期下來,不僅失去健康,還被醫生判定終生都得洗腎;另有一名七十六歲洗腎五年的婦人,過去為了緩解關節痛,每天吃止痛藥,導致腎功能受損,必須每周洗腎,日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