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食譜★重要!「這種東西」每天吃一顆,血管立刻超乾淨!跟別的東西搭配還可以防百病!重點是超便宜隨便都買的到!

重要!「這種東西」每天吃一顆,血管立刻超乾淨!跟別的東西搭配還可以防百病!重點是超便宜隨便都買的到!

圖片取自Cameron

洋蔥含有前列腺素A,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粘度,可用於降低血壓、提神醒腦、緩解壓力、預防感冒。此外,洋蔥還能清除體內氧自由基,增強新陳代謝能力,抗衰老,預防骨質疏鬆,是適合中老年人的保健食物。網路上一篇文章,介紹了洋蔥幾種健康的吃法,供大家參考。

重要!「這種東西」每天吃一顆,血管立刻超乾淨!跟別的東西搭配還可以防百病!重點是超便宜隨便都買的到!
防治心臟病

每天半杯洋蔥

洋蔥一種有血管擴張功能的食物,能夠軟化血管,促進引起血壓升高的鈉鹽等物質的排泄,因此能調節血脂,降壓和預防血栓形成,很好的預防和輔助治療心臟病。

哈佛醫學院心臟科教授克多格爾威治博士指出,每天生吃半個洋蔥,或喝等量的洋蔥汁,平均可增加心臟病人約30%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含量(HDL:有助於預防動脈粥狀硬化的膽固醇,就是「好」的膽固醇。)

補鈣:每天一盤炒洋蔥

洋蔥中含有一定鈣質,並且其含有的揮發性硫化物可阻止鈣流失,如果單純的補鈣,而不阻止鈣流失,那補的鈣再多也沒用。

而鈣流失就是骨質疏鬆的主要癥狀。瑞士科學家說,常吃洋蔥能提高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

防癌:一顆洋蔥隨便吃

洋蔥中所含有山奈酚和檞皮黃酮等成份,能夠阻止癌細胞的血管生成,可防治乳癌、胃癌及其他癌症的發生。

山東省的一個研究也發現:當洋蔥吃得越多,得胃癌的機率越低。

哮喘:每天涼拌洋蔥絲

洋蔥中含有至少三種抗發炎的天然化學物質,可以防治哮喘。這是因為洋蔥中的有效物質可以抑制組織胺的活動,而組織胺會引起哮喘的過敏癥狀。

德國研究發現,洋蔥可以使哮喘的發作機率降低一半左右。

降糖:醋泡洋蔥30克

現代醫學證明洋蔥不論生食或熟食都有同樣的降血糖效果。這是因為其含有的一種類似常用的口服降糖要甲磺丁胺的物質,其能有效的刺激胰島素的合成及釋放。

要降糖,河南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劉龍誕推薦這樣吃:

將500克洋蔥剝去外皮洗凈,切成薄片,放在微波爐裡加熱2-3分鐘,取出後,加入600毫升醋,再放入冰箱,第二天即可食用。患者可每天食用1次,每次最好不超過30克。此法還有助減肥。

感冒消炎:喝碗熱洋蔥湯

洋蔥中的植物殺菌素經由呼吸道、泌尿道、汗腺排出時,能刺激管道壁分泌,所以又有祛痰、利尿、發汗、預防感冒以及抑菌的作用,對於免疫力差的老年人很有好處。

感冒的時候,喝加了洋蔥的熱味噌湯,很快就可發汗退燒。如果鼻塞,可用一片洋蔥抵住鼻孔,洋蔥的刺激氣味,會促使鼻子瞬間暢通起來。

痛風:洋蔥泡紅酒

洋蔥去皮切開泡紅酒,放在冰箱冷藏一週,飲用吃蔥,對痛風也很有幫助。

哪些食物不能和洋蔥一起吃?

洋蔥和魚

洋蔥和魚不能一起吃,魚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洋蔥和魚同吃,洋蔥裡的草酸會分解、破壞魚中豐富的蛋白質,使之沉澱,不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

洋蔥和蝦

洋蔥和蝦不能一起吃,蝦形成草酸鈣產生結石。

洋蔥和海帶

洋蔥和海帶不能一起吃,海帶裡邊含有豐富的碘和鈣,洋蔥含有草酸,洋蔥和海帶一起吃容易形成結石。

洋蔥和蜂蜜

洋蔥和蜂蜜不能一起吃,一起吃對眼睛不好,會引起眼睛的不適,嚴重的還會導致眼睛失明。

文章轉自新唐人

相關推薦

為什麼要吃芡實—水中人參、補腎高手、補而不峻 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藥材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藥食兩用藥材。芡實跟蓮子都是屬於睡蓮科的。 芡實是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因為它的果實很像雞頭,所以又稱“雞頭米”,有“水中人參”的美譽。...

閱讀詳情 »

(圖片翻攝來源) 目前,兒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發病並不少見,在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病因主要以Ⅰ型糖尿病為主,但近十幾年來,由於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等方面的急劇改變,Ⅱ型糖尿病也在兒童和青少年中間悄然出現,不斷增多。 因此早預防、早發現對糖尿病進行早期治療極為必要。 目前糖尿病主要有四種類型,即Ⅰ型...

閱讀詳情 »

(本圖僅為示意圖,翻攝來源) 大家都知道感冒可以熬湯喝、風寒可以熬湯喝,其實掉頭髮這類的問題,也可以熬湯喝。熬湯可是門學問! 湯這個東西在古代就是當作“藥”來用的,因為湯的熬製方法最能充分發揮出食材和藥材的功效,是食療最精華的部分。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三種湯,作為食物來說本身...

閱讀詳情 »

中秋佳節,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定不能少了月餅。中秋吃月餅是我國的傳統習俗,要提醒大家的是月餅雖然好吃,但是也還是要多注意一些細節和禁忌,否則就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哦。 中秋吃月餅的禁忌 月餅不宜冰箱儲存。月餅不宜放入冰箱儲存。在低溫的條件下,澱粉會變得老化,使月餅變硬、口感變差。儲存月餅最好放置在室內陰...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