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2018世界避孕日 雙避陣線守護未來

2018世界避孕日 雙避陣線守護未來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女大生意外懷孕休學 錯誤避孕觀念惹禍!

今年準備升大二的小雯(化名)在暑假辦了休學,今年初她和別科系的學長開始交往,在西洋情人節發生了性關係,由於投宿在外地旅館,男友沒有使用保險套,加上小雯計算安全期自認應該沒問題,沒想到卻意外懷孕,經與雙方家長討論後決定休學在家待產,讓她失去繼續升學的機會。年輕人錯誤的避孕觀念,導致憾事仍層出不窮。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表示,過早懷孕的青少女往往只能選擇輟學,在無法繼續升學的狀況下,多數青少女母親缺乏經濟獨立的能力,或僅能從事收入較低的工作,而處於低社經地位。此外,母親曾為青少女懷孕者,由於低教育程度、低收入的環境,使得下一代也容易陷入未婚懷孕及貧窮的世代循環,可見青少女懷孕不單是個人問題,也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

2018世界避孕日 「避子小姐應援團」串聯響應宣導

每年的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特別在2018世界避孕日前夕,創建臉書粉絲專頁「避子小姐應援團」,除了分享六部婦產科醫師串聯宣導的「雙避陣線.接力響應」系列短片外,更透過有獎徵答、定期更新衛教插畫圖文,吸引年輕朋友共同響應,提供正確及完整的避孕教育。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醫師表示,世界避孕日的設立是為了提升年輕人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透過正確避孕知識的宣傳,讓年輕人對自己的性行為及健康負責,避免意外懷孕帶來的傷害及衍生的社會問題。

「雙避陣線」雙重防護 保險套+常規避孕藥效果好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青少女健康小組召集人、台南奇美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蔡永杰醫師指出,年輕族群常常採計算安全期、體外射精等錯誤避孕方式導致意外懷孕,甚至很多青少女貪圖便利,高頻率使用含高劑量黃體素的事後避孕丸,長期恐傷身而不自知。青少年(女)時期不要發生性行為是預防意外懷孕最有效的方式,但若要發生性行為,建議採取「雙重防護」避孕,也就是女生平常應規律服用常規避孕藥,男生應在性行為時全程使用保險套,避孕效果可達99%,也能降低罹患性傳染病的風險。

蔡永杰醫師說明,正確使用常規避孕藥不但能避孕、調經,也能降低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目前新型的常規避孕藥,因結合超低劑量雌激素與第四代黃體素,大幅降低舊型避孕藥水腫的副作用,還能有效改善經前症候群,減輕經痛及治療青春痘。不過,常規避孕藥須每天規律服用才能達到效果,若是嚴重肥胖或35歲以上吸菸女性則不適合使用,且因其為處方用藥,應先諮詢婦產科醫師,由醫師評估後再使用。

提供多元正確避孕資訊平台 守護年輕人的未來

台灣婦產科醫學會除了於網路架設「8181避孕指引諮詢家」平台(,提供避孕衛教資訊與接受匿名Q&A諮詢之外,今年還特別邀約知名網紅77涵、龍龍共同響應2018世界避孕日,喚起社會大眾對年輕人避孕認知的關注,也串聯所有婦產科醫師及醫療人員組成堅強的醫療陣線,幫助他們主動掌握身體自主權與建立安全性行為的價值觀,共同努力守護青少年(女)的未來。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963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對於行動不便者或是缺乏行走力量的患者,想要好好跨出一步,甚至外出散步、就醫,經常都是困難重重。機械式助行器是坊間常見的醫療器材,可供患者攙扶行走,常見的外型為ㄇ字型,看似構造簡單,但使用起來可是大有學問的!正確使用機械式助行器 調整高度、注意重心的轉換食藥署表示,助行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近期疫情嚴峻,全國升級為三級警戒,民眾外出時應全程佩戴口罩,一經查獲有違反情事,不再勸導,逕予依傳染病防治法第70條第1項規定,裁罰3千元以上1萬5千元以下罰鍰。然而,仍能看到吸菸者在戶外吸菸區吸菸,這種行為除了可能面臨罰鍰外,吸菸者也會讓自己處於染疫風險中,吐出的二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面對疫情延燒,三級警戒延至六月底,民眾除配合政策居家防疫,盡量在家,減少外出。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不必要的與人接觸外,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推薦,平時在家可多按摩3穴位,藉由居家保養來自我提升免疫力。養氣穴位「氣海」和「關元」 體質偏寒搭配熱敷賴卉蓮醫師指出,氣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因為疫情嚴峻,今年端午節連假,全國民眾在三級警戒下度過。即使連假三天不出門,宅在家也還是要應景吃粽子。為了健康的居家過端午,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營養師提醒聰明吃小技巧,別吃粽導致體重越吃越重。粽子一顆約500-600大卡 一天一顆為宜南投醫院營養室蔡秀雯主任指出,粽子種類...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