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3期腸癌婦怕染疫不回診 拖到肛門流膿就醫發現已第4期

3期腸癌婦怕染疫不回診 拖到肛門流膿就醫發現已第4期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金門有1位57歲婦人在2年前確診第3期直腸癌,立刻用電療與手術切除腫瘤。然因疫情警戒,當事人又是金門人,擔心把病毒帶回金門才不敢到本島回診;直到9個月後腫瘤復發擴展,肛門與會陰部流出膿與不明分泌物,才發現腸癌已經達到第4期!


每30分鐘就有1人確診腸癌 國內10大癌症連續居冠


大腸直腸癌已連續14年為國內10大癌症之冠,但篩檢量已經降低15%。楊純豪教授表示,臨床發現近年疫情造成民眾篩檢意願下降,更有2成患者可能延誤治療,晚期確診比例可能上升。


衛福部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大腸癌死亡率相當高,及早篩檢腸癌是當務之急。目前衛福部贊助50到70歲民眾做潛血檢查,只要取得檢體並送回機構便可做檢查,即使是陽性也不代表確診,須執行大腸鏡檢查才能確診。早期治療腸癌的存活率高達90%,依照健保規範,1至4線接力治療,讓患者打到較多標靶藥物,整體存活期與疾病穩定期更長。


標靶藥物問世 第4期不是末期


過去腸癌患者聽到第4期多會以為是末期,甚至出現放棄治療的念頭。不過現在可使用不同化療與標靶藥物組合,第1線總緩解率達7成,疾病控制率達9成,可有效延長患者存活期!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聖捷建議民眾可2年進行1次糞便潛血檢查,可下降35%大腸直腸癌死亡率。第1線使用抗血管生長因子標靶藥物,到第3線使用抗表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患者接力治療,使用最多健保標靶藥物,延長整體存活期。


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張世慶表示,疫情嚴重時因不敢到醫院,使得疾病急速惡化造成併發症;前面的案例即是因為當事人擔心「將病毒帶至零確診的金門」而不敢到本島回診。現在疫苗接種比例高,即使Omicron疫情蠢動,進醫院的風險也比早期低,張世慶醫師鼓勵民眾按時檢查,以免錯過早期發現的機會。


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蔣鋒帆表示,早期防治相當重要。國內3個病友協會長期推動大腸直腸癌衛生教育,增加病人對疾病的瞭解,同時提醒8成癌症因生活與飲食等後天因素有關。他建議民眾注意症狀,像是腹痛,大便帶血與黏液,排便習慣改變(一下便秘或腹瀉)是3大常見症狀;其他有糞便變細、頻繁便秘或腹瀉、體重減輕、貧血以及可摸到腫塊等症狀。最後是預防之道:維持健康飲食與生活,定期篩檢,早期發現並積極治療。


更多NOW健康報導
▸換季鼻子像水龍頭關不住! 想根治鼻過敏須先了解成因
▸《病主法》邁入3週年 你了解什麼是病人自主權利法?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腦部磁振造影 評估腦部是否小血管病變許多人有頭痛問題,部分民眾甚至會擔心是否是因腦瘤所導致,其實只要是一公分以上的腫瘤,都能透過腦部磁振造影檢查出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雅芳指出,其實常常頭痛的人,有腦瘤機率是相當低的,雖然腦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空氣汙染及 PM 2.5 是討論度最高的名詞,過去以為只是影響呼吸道,現已被證實是致癌因子之一。充斥生活中的環境賀爾蒙不只 PM 2.5,桌布、塑膠袋、塑膠玩具、塑膠地墊、PVC 保鮮膜、寶特瓶、手搖飲料杯、杯蓋、橡皮擦、嬰兒奶嘴,甚至連尿布、芳香...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病友攝影工作坊成果展『我們不一樣----世界、視界』,近期在剝皮寮歷史街區西側31號展覽室公開展覽,活動邀請17歲就讀高一的甘晉豪病友自彈自唱組曲,希望透過演唱的歌聲激勵大家都能努力生活,也鼓勵所有病友開心面對每一天。「玻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健康醫療網/記者黃思齊報導】社會環境快速變動,許多夫妻在婚後選擇先打拚工作,延緩育兒規劃,但在準備受孕時,卻出現諸多困難。據統計,目前約有七分之一的已婚婦女有不孕困擾,不過隨著醫學進步,許多不孕夫婦能藉由的人工輔助生殖技術,來享受懷孕生子的幸福。近期,澄清醫院生殖醫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