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3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疫情改善但新增病例與群聚仍多

3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疫情改善但新增病例與群聚仍多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全國3警戒再持續2周,延後至7月12日!今(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本土病例新增104例,新北市與台北市分別有45例與22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情有改善但沒有達到要求,大家都很努力,仍希望疫情能更平穩,疫苗、篩檢、疫調能夠更提升,強調與北農群聚沒有關係。


3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疫情改善但新增病例與群聚仍多

▲6月23日本土新增個案狀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新確診與群聚持續浮現 未來滾動檢討小幅度開放


陳時中說明,專家會議與縣市政府都認為,目前新確診病例仍然很多,也有相關醫院、長照機構、果菜市場都有群聚事件發生,因此沒有放鬆本錢,因此決定再延後全國3級警戒時間,但警戒期越長越容易防疫疲勞,目前公衛防疫措施還沒有失效,再久可能就會稍微鬆懈,希望大家再忍耐。


外界預測可能台灣在秋冬季會有第2波疫情,陳時中回應許多專家都有很多預測,我們保持戒慎恐懼,全國警戒對許多產業民眾衝擊都很大,未來不排除滾動是檢討,會在合理範圍討論,但也不會開放太大,會針對必要性討論,接下來加強確診個案疫調、居家隔離與隔離採檢、高風險疫苗接種等。


3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疫情改善但新增病例與群聚仍多

▲3級警戒應落實事項。(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24例死亡個案 40多歲男性感染住院不治


另一方面,今日增加24例死亡個案,分別為15位男性與9位女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案12162年約40多歲,具有糖尿病、高血壓、尿毒症、中風病史,入住在護理之家,曾接觸確診個案,6月9日採檢時無症狀,次日確診,住院治療病情惡化,6月20日病逝,在今日個案中最年輕。


▸死亡病患詳細資訊:最新!台灣新冠肺炎 死亡案例事件簿


羅一鈞持續說明,另一名案1061是名50多歲男性,4月11日來到台灣,入境出後出現發燒與全身倦怠,當日採檢4月13日確診,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病史,一直住院治療至6月13日死亡;另外有4名因其他原因住院,包含腹部挫傷、顱內出血、癌症、跌倒,癌症個案因末期放棄急救。


3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疫情改善但新增病例與群聚仍多

▲6月23日本土疫情趨勢。(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全台累計1.3萬名本土個案 其中591人病逝


指揮中心統計,累計1,148,916例新冠肺炎通報,其中14,260例確診,分別為1,166例境外移入,13,04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1例空號病例(案14228),累計101例移除為空號。


指揮中心補充,自2020年起累計599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其中59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01例、台北市235例、基隆市19例、桃園市15例、彰化縣9例、臺中市4例、宜蘭縣及新竹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高雄市及花蓮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更多NOW健康報導
▸脈衝光不只用來改善皮膚問題 還可以治療缺油型乾眼症
▸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惡化快 荷爾蒙合併療法帶來福音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看電視會讓你更肥的說法,來自一些先前的研究指出看電視容易讓你分神,忘了吃下多少東西。不過最新的研究有更進一步的證據,說明看情節緊湊的動作片會讓你肥得更快。但研究也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人們並不特別在意他們到底吃下了什麼。這項由美國康乃爾大學食品與品牌實驗室 (Food and Brand Lab)...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報導)轉眼之間即將揮別炎炎夏日,許多愛美的消費者想要趁中秋節連假使用化粧品美白肌膚,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提醒您選購美白化粧品時,要睜大眼睛看清楚產品外包裝的全成分標示,是否含有衛生福利部(衛福部)核准使用的美白成分。(圖文提供/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目前衛福部核准使用的1...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40歲的吳先生,任職於知名大企業,平時對自我的要求很高,無論多疲勞都將所有目標視為挑戰。但近期身體出現腰酸背痛、肌肉緊繃,伴隨著偶爾的呼吸困難,完全無法放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吳孟璋表示,吳先生的案例是生活中常見的縮影,可以透過生理回饋身心療法...

閱讀詳情 »

現在很多人得痛風,發作起來痛得冷汗直流,拖著腿也走不動。這種病不發作的時候人好好的,到醫院也查不出來什麼毛病,只是告訴你尿酸高點,其他沒事。 尿酸怎麼會高?醫生說是因為喝酒過多、吃了太多高蛋白食物。很多人聽了馬上控制飲食,可是不管怎麼忌口,該發作它還是痛。為什麼會從大腳趾頭開始痛,後期還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