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3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疫情改善但新增病例與群聚仍多

3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疫情改善但新增病例與群聚仍多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全國3警戒再持續2周,延後至7月12日!今(23)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本土病例新增104例,新北市與台北市分別有45例與22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疫情有改善但沒有達到要求,大家都很努力,仍希望疫情能更平穩,疫苗、篩檢、疫調能夠更提升,強調與北農群聚沒有關係。


3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疫情改善但新增病例與群聚仍多

▲6月23日本土新增個案狀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新確診與群聚持續浮現 未來滾動檢討小幅度開放


陳時中說明,專家會議與縣市政府都認為,目前新確診病例仍然很多,也有相關醫院、長照機構、果菜市場都有群聚事件發生,因此沒有放鬆本錢,因此決定再延後全國3級警戒時間,但警戒期越長越容易防疫疲勞,目前公衛防疫措施還沒有失效,再久可能就會稍微鬆懈,希望大家再忍耐。


外界預測可能台灣在秋冬季會有第2波疫情,陳時中回應許多專家都有很多預測,我們保持戒慎恐懼,全國警戒對許多產業民眾衝擊都很大,未來不排除滾動是檢討,會在合理範圍討論,但也不會開放太大,會針對必要性討論,接下來加強確診個案疫調、居家隔離與隔離採檢、高風險疫苗接種等。


3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疫情改善但新增病例與群聚仍多

▲3級警戒應落實事項。(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24例死亡個案 40多歲男性感染住院不治


另一方面,今日增加24例死亡個案,分別為15位男性與9位女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案12162年約40多歲,具有糖尿病、高血壓、尿毒症、中風病史,入住在護理之家,曾接觸確診個案,6月9日採檢時無症狀,次日確診,住院治療病情惡化,6月20日病逝,在今日個案中最年輕。


▸死亡病患詳細資訊:最新!台灣新冠肺炎 死亡案例事件簿


羅一鈞持續說明,另一名案1061是名50多歲男性,4月11日來到台灣,入境出後出現發燒與全身倦怠,當日採檢4月13日確診,有糖尿病與高血壓病史,一直住院治療至6月13日死亡;另外有4名因其他原因住院,包含腹部挫傷、顱內出血、癌症、跌倒,癌症個案因末期放棄急救。


3級警戒延至7月12日 疫情改善但新增病例與群聚仍多

▲6月23日本土疫情趨勢。(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全台累計1.3萬名本土個案 其中591人病逝


指揮中心統計,累計1,148,916例新冠肺炎通報,其中14,260例確診,分別為1,166例境外移入,13,04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新增1例空號病例(案14228),累計101例移除為空號。


指揮中心補充,自2020年起累計599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其中591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01例、台北市235例、基隆市19例、桃園市15例、彰化縣9例、臺中市4例、宜蘭縣及新竹縣各2例,台東縣、雲林縣、高雄市及花蓮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更多NOW健康報導
▸脈衝光不只用來改善皮膚問題 還可以治療缺油型乾眼症
▸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惡化快 荷爾蒙合併療法帶來福音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108)年公費流感疫苗即將於11月15日起分3階段開打,為加強宣導流感預防及疫苗接種等防疫訊息,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在官方臉書舉辦「流感疫苗 守護一家子健康」直播活動,特別邀請正能量女神Janet與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吳佩圜,共同宣導流感防治知識。   J...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傅婷/台北報導】台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舉世聞名,實為國人驕傲。不過,在醫病關係、病人參與部分,仍有待加強,臺灣病友聯盟表示,希望能讓更多病友及照顧者共同投入病權倡議,達到健保、政府、病人等三贏目標。   臺灣病友聯盟理事長楊志良表示,病友聯盟成立於2016年,致力推動病友「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遊戲」是兒童生活的全部,透過遊戲的過程對兒童帶來「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影響,對特殊需求兒童更為重要。家扶基金會公佈2019特殊需求兒童遊戲權調查報告,發現超過6成特殊需求兒童,在遊戲過程中,曾經遭遇不友善的對待;9成家長認為現行的遊戲空間不足。特殊兒童媽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於臺灣立法通過施行法邁入五周年,為持續響應大眾重視身障者平等的享有人權與自由,伊甸萬芳啟能中心與CGM基督教福音宣教會攜手合作,舉辦「身心障礙者時裝秀、音樂展演及聯合創作展」,包括由伊甸身障畫家與台灣多位知名插畫家以「介紹有簽署CRPD的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