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4、5天才上一次廁所? 當心便祕體質可能誘發子宮肌瘤

▲(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一名42歲女性上班族,工作需要長時間久坐,每天一到下午,小腿就常開始發脹、痠軟無力,按壓明顯有凹陷水腫,到了排卵期或是月經來臨前,下腹部更明顯有腸胃脹氣情況,尤其長期有便秘的困擾,4到5天才上一次廁所,健檢意外發現下腹部竟然有一顆10公分大子宮肌瘤。中醫師提醒,便秘體質是子宮肌瘤容易好發的體質。

原來該名女子平常除了下腹脹與便秘、易水腫之外,其餘無任何不適症狀,婦產科醫師建議要開刀,但女子對於開刀有莫名的恐懼,隨即前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就診。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說,影響子宮肌瘤長大的因素非常多,很多人不知道便秘也可能是子宮肌瘤長大的隱形幫兇,其關鍵在於長期便秘產生的毒素,加上排便不暢導致腹壓變大,就更容易引起下肢水腫與頻尿,如果又久坐缺乏運動,就是典型會出現氣滯血瘀體質。臨床上發現,患有子宮肌瘤的婦女常常也有便秘困擾,改善子宮肌瘤體質就要從通暢著手。

以該名女子為例,利用電針與針上艾灸加上中藥調理,加上日常生活作息嚴格遵循醫師衛教,目前便秘與下肢易水腫症狀明顯改善,而子宮肌瘤也縮小為8公分。

周宗翰表示,要改善便秘很簡單,但是要治癒便秘是非常困難的,可不是簡單服用緩瀉劑就可以治癒,一旦長期仰賴軟便劑,反而會使便秘的體質更趨於嚴重,因為一停藥排便就絕對不通暢,氣滯血瘀影響骨盆腔循環,往往就容易產生子宮肌瘤,要治療子宮肌瘤,首重改善與調整子宮的環境,其中溫通腸胃與子宮絕對是關鍵。

周宗翰指出,便秘引起的子宮肌瘤通常歸類於瘀證,抑制子宮肌瘤常用攻衝破結的中藥,如虻蟲、水蛭、土鱉蟲等,科學中藥方劑則以桃仁承氣湯對於此類患者有較好改善便秘的效果,但是一切要以醫師辨證論治為主,切勿自行服用,平時也要養成運動的習慣,也可輕叩人體的背後脊椎兩旁的「背俞穴」,
常常利用精油推推腹部,亦是不錯的保養方式。

照片來源: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中秋烤肉暴肥?4大地雷 百頁豆腐、吐司「隱形炸彈」最害人

國三女生突變「大食王」體重卻不增反減 原來是甲狀腺亢進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作者 醫藥記者 梁少珊新北市新莊區42歲男性,本月1日打完BNT疫苗後,9日突然胸悶、冒冷汗,昏倒送醫後不治,是新北首例打完BNT後死亡個案。根據疾管署最新BNT疫苗資訊,民眾施打前宜注意接種禁忌、施打後產生的副作用,並了解因應措施。BNT疫苗接種禁忌: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又有國籍航空機組人員染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8)日下午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一例自美國返台者正是國籍航空的外籍機組人員,7月多已經接種過完整兩...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二級警戒大鬆綁終於輪到八大行業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8)日下午宣布,只要符合從業人員至少完成一劑疫苗滿14天,加上進場顧客至少接種一劑疫苗且滿14天,無陪侍服務者可以在11月2日率先復業;至於有陪侍服務者則11月16日起才開放營業。 自5月中旬本...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疫苗涵蓋率第一劑、第二劑的7成、3成目標達標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8)日下午親自宣布這個好消息,我國COVID-19疫苗第一劑接種人口涵蓋率已達70.01%、第二劑已達30.87%,全國已接種約2363.7萬人次,提前達成接種目標。陳時中也宣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