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4類病友吃醬恐成負擔 營養師教你簡單調出「4低沾醬」

4類病友吃醬恐成負擔 營養師教你簡單調出「4低沾醬」

【NOW健康 葉立斌/新北報導】世界各國的人都很喜歡沾醬,特別是日本與台灣。各式醬料也反映飲食文化,吃漢堡要加酸黃瓜醬、吃大阪燒要沾大阪燒醬、吃水煮肉片要沾沙茶醬,很多人不沾醬就不吃了。營養師建議有慢性病的病友,自製「4低沾醬」以免傷身。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營養師蔡秀梅表示,有些病人愛好沾醬,即使因病住院要清淡飲食,也很難立即改變飲食習慣。住院時還有人盯著,但出院後一旦不忌口,就會增加腎臟、血管的負擔。其中高齡長輩、洗腎病人、糖尿病人、肥胖者尤其要注意,若無法完全拒絕醬料的誘惑,可自製「4低沾醬」,豐富味覺、增加食慾的同時,又不會因過鹹、過甜而傷身。


5關鍵 讓醬更有味道


蔡秀梅鼓勵愛沾醬的民眾自製健康醬料「四低調味醬」,利用現有食譜中的調味醬再加一些小技巧,將普通的沾醬優化變身成為「低油、低鹽、低糖、低熱量」的4低美味醬料,控制「沾醬的慾望」,也控制血糖。蔡秀梅說明,製作沾醬有5個關鍵:


1.多利用食物本身特有的味道,例如芒果、蕃茄、南瓜。


2.優先選擇不含有油脂的醬料。


3.以代糖取代部分高熱量的砂糖。


4.加高湯或水稀釋。醬越稀、熱量越低,將稠醬變糊、濃醬變淡,沾拌食物就不會沾過多的熱量與鹽分。


5.加低脂優格或水果,利用優格熱量低、體積大的特點,加上少量水果,可調製低熱量的水果風味沙拉醬。


4類病友吃醬恐成負擔 營養師教你簡單調出「4低沾醬」

▲營養師蔡秀梅教大家用簡單材料,做出不失風味又健康的醬料。(圖/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提供)


3種醬 自己動手做


蔡蔡秀梅介紹三種簡單方便的4低沾醬,1湯匙的熱量都不超過11大卡,可用燙青菜調味、海鮮或肉類沾醬,若使用為沾醬需再依個人口味增加水量進行稀釋。以下為蔡秀梅推薦的幾項醬料調配方法。


1.最對味的海鮮五味醬


材料:蕃茄醬3湯匙、醬油膏2湯匙、代糖1/2茶匙、烏醋 1湯匙、油1/4茶匙、蔥末1/2茶匙、薑末1/2茶匙、蒜末1/2茶匙、開水4湯匙。


做法將所有材料置於小碗中拌勻即可。


參考營養成分:1湯匙15克的熱量10大卡、蛋白質0.3公克、脂肪2.7公克、納181毫克。


2.酸甜清爽的芒果沙拉醬


材料:原味優格1/4杯、芒果1/4個。


做法:洗淨芒果後取出果肉,打成泥狀置於小碗中,加入優格拌勻。


參考營養成分:1湯匙15克的熱量9大卡、蛋白質0.3公克、醣類4.7公克、脂肪0.9公克、納7.5毫克。


3.法式酸醋沙拉醬


材料:沙拉油1/2茶匙、白醋2.5茶匙、辣椒粉1/4茶匙、代糖1/2茶匙、 芥末醬1/4茶匙、開水1湯匙、蒜仁1個。


做法:拍碎蒜仁,再與所有材料一併置於小碗中拌勻。


參考營養成分:1湯匙15克的熱量11大卡、蛋白質0.9公克、醣類1.9公克、脂肪1.1公克、納13.4毫克。


出門在外,最方便取得的應當是市售和風沙拉醬,蔡秀梅提醒,若想要吃的簡單輕鬆無負擔,可以直接以醬1、水1的方式稀釋和勻。以一般市售的和風沙拉醬評估參考營養成分,1湯匙15克的熱量約有10.8大卡、蛋白質0.3公克、醣類2.4公克、納242毫克。但市售的現成調味醬料中,鹽的成分通常較高,建議盡可能減量食用。


更多NOW健康報導
▸異常落髮高危險群別煩惱! 育髮注入增生療法創新突破
▸用眼過度白內障提早來報到 選對人工水晶體不再視茫茫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嚴選推薦:【訂閱】NOW健康 | 頻道 | LINE TODAY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名80歲阿嬤,身高僅150公分但體重卻高達95公斤,本身有糖尿病、心律不整等病症,但因體重過重緣故,沒走幾步就喘不過氣,還得依賴輪椅行動,就醫尋求減重,竟意外發現罹患胃癌第一期,醫師採以罕見的一兼二顧手術,經胃繞道以及切除胃癌後,患者已逐漸康復。 肥胖嚴重分兩次開刀...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台南市衛生局提醒民眾,千萬別忽視家中小孩發高燒、肌躍型抽搐症狀,很有可能是腸病毒重症,日前一名孩童出現此症狀,轉往鄰近醫學中心由急診醫師診斷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經過4天住院治療後症狀終於逐漸好轉。上述疫情通報,衛生局與各區衛生所即時進行輔導與協助機構、校方進行環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國人熱衷替孩子調整過敏體質,但調了老半天,一遇上換季或其他環境問題,又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小兒科醫師王燦寶提醒民眾,不是調整體質沒有用,而是時機以及關鍵營養素沒掌握好。一位田姓媽媽指出,在懷第二胎時遵照醫師建議,開始補充益生菌,除了自己本身體質得到舒緩外,第二胎的小孩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人類愈活愈長命,國人平均壽命約7、80歲,許多退化問題也愈來愈多;青光眼藥之父邱春億指出,3大眼疾是引起眼盲的主因,包括青光眼、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建議年過50歲就應定期檢查。 糖尿病恐致失明 青光眼藥之父、德州農工大學教授邱春億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